沈孟安
贵州省瓮安第九中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预先学习教师将要讲授的功课,是一种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效率更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就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预习要求,然后注重在课堂上检查与落实。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初读一篇课文,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词,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它的读音,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等着老师的讲解,这样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会更好。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读过的书,都会在书上留下他的圈圈点点,或是一些符号标记,又或是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后生晚辈呢?所以,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已经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标记出来,自己去查工具书理解或去请教老师或同学。
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会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断地进步,就要谦虚,就要不耻下问。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老师,我也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要虚心地请教别人,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赞赏学生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可能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得到的问题答案也未必完全统一。对于学生敢于大胆去思考的这种做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思考,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更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比如中年级改片段,老师就不一定把全班学生的作文都收来改,可以收好、中、差的几本来改。然后综合分析,在表达和内容上共同的问题是什么?从中挑选一篇好的作文作为典范,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共同修改,先看看内容上有什么地方不对,还有那些内容不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再引导学生从表达上,从词,句,标点和错别字方面修改,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有的写的确太差的,可以指导他重做,这样一步步的培养,我想效果可能比全收全改,精批细改花的时间少,效果也会好得多,另外,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要教给学生认识并用一些修改符号,用修改符号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些习惯养成了,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逐步提高的。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可见一个人的习惯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教育者要在学生初步形成性格的时候,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