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元
贵州省福泉市凤山兴隆小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没有文字的自然巨著,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起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去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呢?
教师要为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书籍、报刊,创设精美的图书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阅读课,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尽情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熟读成诵。同时鼓励学生从电视、广播中,从亲人和同学口中听故事,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故事库。
学生读了大量书报,听了不少奇闻轶事,都想把自己的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为此,教师要专门开辟每周一节的故事课。在课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去讲,如果学生讲的过程中如有卡壳,教师要适时提醒,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敢于讲,乐于讲。
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要趁机引导学生谈谈听后的想法,还要组织学生评出本周的“故事大王”,载入教室里的“每周新闻栏”,以便增强学生积累故事和讲故事的兴趣。
在良好的语感初步形成之后,继而对学生进行能力迁移训练,即创编童话故事。教师可以随意列出一组毫不相关的事物名称,如“鸭子、皮球、小河、小猫”,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编成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并讲出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评出“最佳创作奖”,给予奖励。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以故事为契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自觉迈进习作之门。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学生主动倾吐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者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尊重他们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具体的更切实际地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不断兴味盎然地进行作文训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作文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参观、主持队会、观看演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区、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兴趣将自然而然地来到学生身边。
学生自由谈吐,解除畏难情绪。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老师这时所要做的,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到底写什么才对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会高兴地喊:“原来写作文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比较积极。但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要求学生的感想、认识深度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都差不多,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放松要求,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小学作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习作时就像挤牙膏,委实不易,苦了孩子,也苦了教师,教学效果低微。因此要想真正掘开学生喜欢作文的源头,还得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多体验。
亲朋好友、家禽家畜、蓝天白云、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生产劳动、田野风光、家园校园、学习游戏等,都可作为观察对象,随时随地观察,储备素材。
如果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观察会盲目无序,观察不到对象的实质特点。因此每当集体选定一项观察内容后,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类似内容的文章,学习别人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多向的观察视角,最终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
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自由,引导学生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还习作以自由和轻松,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流淌童真童趣,表达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作文便融入了儿童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学生作文便渐入佳境了。
语文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借助广阔的生活天地,从小处着眼,从内容入手,走写作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次次愉快的旅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真正迈进写作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