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晨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北重阳光幼儿园
不论是对于哪一阶段的教学来说,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文化科目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提高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据此确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幼儿参加课外拓展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要注意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虽然大部分幼儿心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个体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存在,忽视幼儿之间的差异性,盲目进行笼统式教育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升缓慢。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达到最大化,针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影响幼儿心理状态的因素有很多,成长环境、家庭因素、父母性格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容易使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在了解幼儿心理状态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以上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在学期初,教师可以对幼儿的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及与幼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为了通过观察幼儿在面临某一问题时的反应来了解幼儿的处事原则以及心理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组织情景模拟,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之后的健康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幼儿在校园内接触的各项活动以及校园文化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环境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爱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进行校园文化的创设,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对于符合幼儿自身特征,它们能够完成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建设过程中有利于加深他们受到的影响,对于幼儿难以完成的任务,可以由教师负责。例如在校园环境的具体创设过程中,对于校园内的花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共同进行标语的设计,教师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幼儿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标语的绘制。由于这一内容符合幼儿的学习状况,他们往往会具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当幼儿绘制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自行将标语放置到校园内的适当位置。当幼儿主动参与到这一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他们就会对花草保护和环境保护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
组织适当的课外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经常参与课外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让他们发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有趣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课外活动还可以提高幼儿不同方面的个人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外活动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提高幼儿的心理认知和心理素质。因此,为了配合理论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内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参与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为了锻炼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实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其行动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的制作过程。为了提高幼儿的团队意识和身体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以多人合作的方式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幼儿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接力完成体育游戏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这一意识。具体的课外活动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需求和特征来确定具体的活动方式,为理论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辅助作用。
结语:针对幼儿自身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式,除了单独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可以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现有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措施,并结合学习环境与课外活动的作用,致力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