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凌敏
师德,即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要的品德。
师能,根据《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即指教师要顺利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全面深刻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简练准确、清楚易懂并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言语能力;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等等。
从总体上看,西华师范大学教师的师德师能状态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接班人;能够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教学内容中;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但无法忽视的是,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能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理想不够坚定。部分高校教师选择教师职业仅是暂时性选择,这些教师对职业理想没有清晰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没有明确的定位,仅是为了就业而选择成为教师,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之大。(2)学术造假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教师是多数人崇敬的对象,但高校部分教师在学术问题上存在学术造假行为。高校教师的学术造假行为不仅直接反映出教师自身师德的不足,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会给学校带来恶劣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更多地发展,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个人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出现“重物质、轻文化”等现象,在“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少数高校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于物质回报率高的领域,导致了师德师能的缺失。
(1)高校对人才引进标准设定的不足。截止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共2542所,比2013年增加48所,增长率为2.18%,比2013年下降0.63%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增速下降,民办普通高校占比逐年增加。近年来,高校对高校教师的需求逐年上升,而一些学校对人才引进的标准低,导致高校教师的素质整体不足,师德师能建设的难度大。(2)高校师德师能建设机制不完善。某些高校领导对教师师德师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师德师能建设进度缓慢。(3)高校对教师师德师能培训不足。高校在引进了新的教师后,为省事省力,不注重对新教师的师德师能培训,也导致了教师的师德师能不足。
高校教师自身素养不够。部分高校教师在成为教师前没有接受过教师技能等相关方面的培训,自己平时也不注重培养自身的师德师能,偶尔会在课堂上出现衣着不整、讲课单调、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课后不懂与学生交流等情况。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它们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可利用大众传媒的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监督等功能,积极宣传师德师能建设有力的事迹,为高校教师师德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需依据严格的标准,并将教师师德师能考核作为教师聘任的重要考核项目,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减小开展师德师能建设的难度。同时,定期、高质量地开展师德师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交流,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师能的建设。
(1)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当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部分教师仅认为教师的职责为传授知识,即“教书”,而没有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育人”纳入自己的职责以内,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正确的三观去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做人,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身的业务结构。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比受教育者具备更多的知识、多思考、多学习、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在教学中做到“传道、受业、解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师能建设是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同时,高校教师师能师能建设之路又是繁琐而复杂的,建设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全面地协调与配合,师德师能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