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悦心
《红楼梦》诞生于十八世纪的封建社会末期,反映了传统礼教下的封建家庭看似人丁兴旺,实则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小说讲述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王朝中家族的利益纠纷与礼教束缚,反映了封建礼教大家庭从兴盛走向没落的过程,小说以女娲补天石作为开篇,以林黛玉郁郁而终,借贾府林府等几大世家间的冲突纠纷描述人物经历,贾宝玉遁入空门,薛宝钗独守空闺为结局。
《红楼梦》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情感纠纷,从三人的行为处事上看,贾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林黛玉即是反抗者也是牺牲品,薛宝钗是拥护者,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也暗示了贾宝玉与薛宝钗最终无法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薛宝钗作为三观与处事最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人,具有两面性与复杂性,薛宝钗为人处事与人物特点较为复杂,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信仰者,执行者与殉道者,在作者曹雪芹的精心刻画下,人物兼具可喜与可悲的一面,令读者纷纷赞誉的同时又倍感惋惜。薛宝钗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后,非常善于适应环境,取悦别人,如她穿的衣服并不华丽,令人感觉亲切,她虽然美貌却不得意,行为举止
得体,毫不失礼,令人赞誉不觉,她精明无比,却装作很笨,令人感受不到危险,她为人处事并非出于她的本心,而是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中。
贾府是一个矛盾重重纠纷不断的大家庭,薛宝钗在其中能够适应这样复杂的环境,从而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也不会引起矛盾纠纷。她在贾府中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别人问她事情,只要跟她无关一概不开口,以免得罪别人,她懂得装傻充愣,如有人让她猜灯谜,即是她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说灯谜难猜,她还善于讨好奉承封建长辈,平日里打探她们的喜好,说她们爱听的话,陪她们看戏吃梨,她同样也有无情的一面,金钏儿跳井而死后,她一点感触也没有,认为不过死了个糊涂鬼,多给几两银子压下便是,但薛宝钗身处的环境确实让她不得不这样做,她既可悲也可敬,纵是无情也动人。
尽管薛宝钗虚伪矫情,但也同样又正直的一面,与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完全不同,如袭人找史湘云做针线活,薛宝钗告诫袭人,史湘云特别忙抽不开身,并主动接下,为贾宝玉宴请宾客掏钱,免得他受长辈责骂,资助贫寒的林黛玉,体贴下人,给他们多一点报酬。尽管这类事例文章中描写地并不是很多,但种种细节同样可以看出,薛宝钗有品德高洁的一面,是生活的有心人,也希望凭借一己之力,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
尽管薛宝钗为人处事圆滑世故,也并非人人都能欣赏与接受,尽管林黛玉为人处事不通人情,也并非人人都会讨厌。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也暗示了读者许多事情,薛宝钗看似完美,实则高处不胜寒,林黛玉看似高冷,却也平易近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哪种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有利弊,对薛宝钗进行品评,将其为人处事的利弊主要分为三点:
薛宝钗圆滑世故的处事方式,既能够显得自己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能够体贴他人,给别人方便,她既善于揣摩观察贾府统治者的心思,也不会对下人有鄙夷不屑的神色,这种处事方式得到了封建长辈的喜爱还有下人的拥护,如贾母,王夫人等对她赞不绝口,连下人赵姨娘,丫鬟等人也对她敬佩有加,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引得了封建礼教下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与爱戴,最后贾府上下一致认可,选她做贾宝玉的妻子,这是所处环境与她的性格高度契合的结果。
薛宝钗即便对人圆滑世故,能够施加一些小恩小惠,却不能忍受贾宝玉的行为,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引起了贾宝玉的极大反感,导致贾宝玉在心里认定薛宝钗是势利人,尽管这怪不得薛宝钗,她也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执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贾宝玉还是心系在同为封建礼教反抗者林黛玉身上,只有在林黛玉身边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薛宝钗对封建礼教的拥护与支持注定了她与贾宝玉无法同路而行,后来林黛玉香消玉损,贾宝玉宁愿遁入空门也不娶薛宝钗,最后薛宝钗只落得独守空闺的凄惨结局。
事实上,薛宝钗的人物形象绝非上述那样简单,作者刻画的薛宝钗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并非品行高洁之人,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以最精明最圆滑的处事方式得到了封建大家庭的认可,同时她也被封建礼教束缚无法自拔,她再也不会思考对与错,她知道的只是“女德”,只是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要求以及她反过来用封建礼教要求别人,最后薛宝钗由天真浪漫,才学广博的妙龄少年逐渐走向迂腐势利,伪善狡诈的毁灭之路。
薛宝钗作为复杂的矛盾体,是才华横溢,冠绝一代的曹雪芹精心刻画之作,其人物的经历与研究价值并不亚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作者通过《红楼梦》中封建大家庭盛极而衰的经历描写,对作为封建礼教殉道者的薛宝钗不吝笔墨,充分解释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与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