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变雄/江苏大学
自从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大学学科门类日益细化,高校对工科生的培养更趋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技师相差无几,当人们再次反思于现代高校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时,就会发现培养出的所谓高校人才更具有“机器”的特质。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工科生缺乏必备的人文素质。可是,何谓“人文素质教育”?在目前的学术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阐述都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但是“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而独立的内在品格”成为学术界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共识[1]。唐诗宋词作为古代文学历史长廊的两颗璀璨的星辉,在历史的长流中川流不息,影响着数千年的文人过客。所以研究工科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必要性与途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技和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 只懂科技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在这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工科生未来担负的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使命。当代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技能,同时也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觉醒。而诗词中不乏铮铮铁骨的爱国诗篇、舍己为义的民族大义篇,学习唐诗宋词可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调查发现,相对一部分工科生不但没有创新意识,更是多人文社会学科置若罔闻,即使有人涉足人文学科,也是蜻蜓点水,对国家大事、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幼雏,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各工科院校棘手的问题之一。“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之中,《易经》中写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为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的结合。崇尚科学发明创新为教学导向,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点就已经背离了“人文”的主旨。学习唐诗宋词,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同时走进诗歌的优美意境。
一般而言,对工科学生而言,所谓充实的大学生活就是泡图书馆查资料、在实验室不停地做实验,相反的则是在宿舍以沉迷游戏,睡觉消耗时光。两者不论如何其效果如何,但其生活都显得太过单调乏味,而学习唐诗宋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业余生活。大部分唐诗宋词作品是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网络,走进大好山河,感受自然风光。
在工科院校开设唐诗宋词这一人文学科,看似荒谬,实则有很大的意义,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顶尖级的一流大学,不仅说明MIT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也说明MIT学科的发展平衡[2]。在M1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可见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而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正是每一个工科生需要学习的。如果一个理工科大学生要想在科研中取得成就,就必须注意高度地发展想象能力。而“诗来源于想象”,诗词的创作要依靠丰富的想象,而诗词本身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天地。可见唐诗宋词这门课与工科学科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举办各种有关诗词活动,不仅可以营造学习诗词的浓厚氛围,使得诗词得以传播和发展,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激发校园活力。众所周知,前段时间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的火热播出,进一步的说明人们对古诗词的认可,同时也为举办类似校园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点,进而营造校园浓厚的诗词人文气息。还有古诗词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园林建设与古诗词的结合,都可以有效的营造校园的诗词的文化气息。
在价值观纷繁复杂的大学中,老师的为人师表尤为重要,老师在授教过程中,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感染着同学。老师的学识、风范对同学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也正是一个学校人文气息浓厚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若老师能做到授人以渔,则意味着学生自身意识到其重要性。
学校开设唐诗宋词的课程也好,加强师资建设也罢。只不过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和优越条件。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应该学会的是自我学习,自学生牙牙学语不久,更不知李杜为何人时,就开始背《唐诗三百首》,再到后来的应试阶段,更是对唐诗宋词进行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到了大学阶段,工科生对人文社会等无名利的学科置若罔闻。相反的,学生更应该去充分的利用学校资源去学习古诗词,努力做到徳技兼备之人。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2):149~151.
[2]程光旭.美国MIT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