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丽/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乐东地处海南省西南部,与三亚市毗邻。本文罗列了乐东方言中的四种差比句类型,重在考察表示比较的各种说法,这些格式或在句法条件上有所不同,或在表意功能上有所区别。在此采用了李蓝先生的语言类型学比较句中的几个最重要的概念:一是比较主体(subject,SJ),二是比较基准(standard,ST),三是比较标记(marker,M),四是比较结果(adjective,A)。有些差比句还可以带上量化值(N)。文中用这些概念的英文缩写作为比较成分的符号。
乐东方言差比句的句型,可分为两种:一类是肯定式(1、2),另一类是否定式(3、4)。
如:(1)我漂亮过她。(我比她漂亮。)(2)走着好过坐着。(走着比坐着好)(3)做生意的有钱过教书的。(做生意的比教书的有钱。)
这是乐东方言的常用句式,由介词“过”引导出比较客体,在整个句子中比较主体做主语,一般由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如句(1)的“我”是一个动词,句(3)是“的”字短语;有时也由非名词性短语充当,如句(2)中的“走着”就是一个动词短语,比较的客体与主题的词性相同。比较结果是句子的谓语中心,多用形容词。
值得一提的有两点,第一,此格式后如果接数量补语时,介词“过”可省略。如:(4)我大伊两岁。(我比她大两岁。)(5)伊重我两斤。(他比我重两斤。)
第二,李讷、石毓智在《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中提到,虽然古代汉语带“于”的形比句(以形容词为中心谓语的格式,简称形比句。如: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大概在唐后期就开始衰落,以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比”字结构,但在唐以前,“过”字早就开始代替“于”字用在形比句中了。如:《论语·公治长》: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世说新语·规箴》:虽为小物,耿介过人。
用此格式时,不用比较标记来表达比较级,而主要是强调比较量化值,因此主要比较标记M可省略,N不能省;将比较结果直接插在比较主客体之间。如:(6)这次考试,他的英语成绩高我五分。(这次考试,他的英语成绩比我高五分。)(7)我大你不少。(我比你大很多)
这种格式适用范围较窄,一般多用于比较人的身高、年龄、成绩等。其中A是单音节形容词,常为“高、大、早”等。比较量化值N可以是数量词组,如句(6)中的“五分”,也可以是不定值“不少”。
这是差比句中的否定式,比较主体后紧接着是否定副词,比较标记为“等得、同、较”,比较结果有时可省去。其中的“不等得、无同、无较”表示比不上,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可在比较基准ST和比较结果A之间加指示代词“这样”。句末可加些语气词“啦、啊”表示自谦、不服气等意味,经常用在口语中,如:(8)我无较你这么高啊!(我比不上你高。)
如果句末不加语气词则表示客观的评价,如:(9)今天不等得昨天(热)。(今天比不上昨天热。)(10)许间宿无同这间宿这样大。(那幢房子这幢房子那么宽敞)
( 四 )SJ+无 +A+M+ST(M=过)(此格式相当于汉语普通话中的SJ+M+ST+A,M=不比)
口语中这一式的否定形式的运用同样很独特,直接在比较主体和比较结果中间加否定词“无”,比较标记还是“过”,表示SJ与ST相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程度相当,另一种则是比较主体高于比较客体。
(11)我无矮过他。(我不比他矮)(12)我无大过她。(我不比她大)
此句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否定副词“无”,形成了“无...过”的格式,其实也是第一种格式的否定式,但是表达语气稍有不同。同样,在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如“啊、啦、呀”等,表示不服气、礼貌等意思,说的人经常会拉长语气词的读音,但说话人心里并不这样认为。如:(13)他家无有钱过你家呀!(他家不比你家富有。)
其实,乐东方言差比句中的比较标记也可以用“比”字,但不多见,说出来显得不够地道,且句末经常加“更、更加”在比较结果前,表程度。如:(14)这枚大,许枚比这枚更大。(这个大,那个比这个更大。)
上述乐东方言差比句的句型,可把他们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主客体位置关系。除了第三种句式之(因有上下文语境,有时可省略比较结果),比较结果都在比较主体与客体之间。第二,语序方面,乐东方言的差比句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可发现有和古代汉语的语序有相似之处,即采用顺行的表达方式(...过),如(2);也有与现代汉语有相似语序。第三,结构的不平行。一般以比较标记为切割点,对比前后两部分的表述,如(1)、(6)是前半部分长,而(8)是后半部分。
总的来说,乐东方言的差比句既体现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特点,也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特征,即顺行结构和逆行结构两种形式并存,比较标记运用灵活,构成句式多样的差比句格式,为人们的表达提供多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
[3]李讷,石毓智.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