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领下的《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

2018-11-14 01:32沈向峰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

沈向峰

摘 要:本教学案例——《电解饱和食盐水》是一堂高一化学的新授课,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的,以及对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做了创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电解饱和食盐水;教学案例

高一化学《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教学过程正在进行中:

电解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先和同学们回忆了电解水的相关知识,并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在阳极上获得O2,阴极上获得H2,实质上是分别发生了得失电子的化学反应,为接下来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做铺垫。分析完,反应也进行了一段时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记录实验现象:

1.两个电极上都产生了气体。

2.阴极上获得的气体比阳极上获得的气体要多。

老师提问,可能产生了什么气体?学生有以下几种猜测:O2 H2 Cl2 HCl。老师先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排除某种气体存在的可能性。学生先排除了HCl,因为HCl极易溶于水。老师又接着问:如果O2 H2 Cl2存在的话,又会在哪个电极上获得?学生根据先前的水的电解的“再认识”,认为O2 Cl2在阳极生成;H2在阴极生成。师生交流了检验H2的方法,并进行实驗,确定了阴极产生的气体为H2。

下面是阳极获得的气体的检验:

学生一致认为先尝试着检验一下该气体是否为O2,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教师听从学生的建议,进行实验,结果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学生立即下结论,没有获得O2。教师提问: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就一定没有氧气存在吗?学生一开始陷入沉思,后来一下子想到了,纯氧或氧气含量较高的气体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能氯气和氧气同时产生了。学生又开始思考,究竟如何验证是否产生了O2。后来学生提出把产生的气体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把可能产生的Cl2吸收掉。此时,有同学注意到,阳极导出气体的玻璃管上连接了一个干燥管。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干燥管中放的是碱石灰,可以吸收氯气,所以,可以确定,阳极获得的气体不是O2。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教师自己设计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微型实验”进行对氯气的验证。

红色导线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连接铅笔(作为电极);

黑色导线一端与电源的负极连接,另一端连接铅笔;

培养皿中有一张U形的滤纸,滤纸两侧用铅笔分别画了一个小圆圈。

在培养皿中滴入2滴管饱和食盐水,通电2~3秒,然后在阳极处覆盖一张KI——淀粉试纸,看到试纸变蓝。学生通过微型实验验证了阳极所得气体为Cl2,老师又提问是否只有这两种产物呢?学生认为还有NaOH,教师又追问,如果有,又在哪个电极附近产生的呢?学生认为应该是阴极,因为NaOH会与Cl2反应的。学生在刚才的“阴极点”滴了一点酚酞,变为红色。此时老师让学生书写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并且介绍了该化学反应对现代化工的意义。

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进行第2次电解,在原来的基础上只是调换电极,将电极点在现在有颜色的滤纸上。学生发现滤纸两侧的颜色——蓝色和红色都褪去了。教师记录了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讨论,尝试着解释褪色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部分同学表示能够解释红色褪去的原因,而且一致认为第一次电解产生NaOH,第二次电解产生Cl2,NaOH会和Cl2反应的,所以红色会褪去。接下来老师取出阴极区的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阳极区的溶液,红色褪去,此时学生觉得和他们的解释完全吻合,可接下来老师在褪了色的溶液中又滴加了一滴酚酞,溶液颜色变红,振荡,颜色又褪去,又加一滴酚酞颜色又变红。这时,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可有一位学生兴奋地跳起来:“这份溶液有漂白性!”其他同学顿时由疑惑转为茅塞顿开,齐声说:“对!”这时,老师通过投影向大家展示了“84消毒液”以及说明书,大多数学生情不自禁地向提出“漂白性”的那位同学热烈地鼓掌。

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并让大家课后思考“蓝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了气体,是什么气体,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先是提出几种假设,然后根据水的电解这一已有知识缩小范围,再到学生提出实验验证方案,学生在积极思考、交流,教师是不同意见的融合者。然后,教师进行气体的验证实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氧气验证实验的质疑,教师又马上转换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疑难、困惑刺激学生思考、探究,也让学生意识到,在不同情境下检验氧气的方法的差异,可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结构得到了调整。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微型实验”,验证了氯气和NaOH的生成。整个教学环节,运用到学生很多已有的知识,如水的电解、氧气的检验、氯气的检验等,在“电解水”的基础上进行“顺应”“同化”。但在“第二次电解饱和食盐水”这一新的学习过程中又不完全等同,通过思考、交流又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产生探究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积极的探究动机,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李静娴.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优化设计[J].化学教学,2012(1).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
外研社选修六Module 3 Roy’s story教学案例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