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平凉市煤电产业优化升级研究

2018-11-14 09:19
生产力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平凉市工业化信息化

杨 平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平凉市煤炭储藏量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煤电产业成为平凉市的支柱型产业,并打造形成了“平凉煤电”产业品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外部环境变化,平凉市煤电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偏低、产业链条短促、连接外部市场通道不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和障碍。2017年8月,平凉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规划引领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为基础再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以园区(集中区)为平台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1]平凉市委的这一重大安排部署,无疑为该市煤电产业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一、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概念。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一起,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的问题。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后,十多年来我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上成就显著,推动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总量持续扩大,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节能减排效果显著[4]。

关于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国内的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以及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江小涓(2002)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5]黄泰岩、李德标(2003)则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6]李同宁(2005)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途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和机遇,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7]韩斌(2014)则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关系上,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8]。总之,通过学者们持续深入的探讨,“新型工业化”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样,增添了诸如“全球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但是总的来看,基本的内容没有超出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规定。至于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主要区别,有学者在梳理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后,提炼出五个方面内容(见表1)[9]。

表1 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区别

关于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学者们立足不同的地方实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设计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路径。李廉水、宋乐伟(2003)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在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综合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0]。陈柳钦(2004)认为,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11]。潘福林、栾晓梅(2008)立足吉林省实际,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向整合产业链的集群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等[12]。张利阳、彭开虎(2012)从湖北省实际出发,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要做到: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激励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扶持薄弱地区发展,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机制和制度创新,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13]。王蓉(2016)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互惠的四化同步战略;坚持走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工业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绿色的、低碳的、循环的可持续工业化道路”[14]。可以说,学者们关于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的探讨,既有立足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安排,也有立足不同地方实际的具体对策建议,均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不仅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借鉴和决策参考,同时为今后学界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当前平凉市煤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平凉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电化产业的基础较为坚实,被国家确定为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资源成熟型城市。截至目前,市域内预测煤炭地质储量为650亿吨以上,已经探明的储量为97.26亿吨,主要分布在华亭矿区和灵台矿区(见表 2)。

表2 平凉市煤炭资源分布状况一览表

近年来,虽然受到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煤炭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平凉市煤炭产量有所下滑,但是依然保持了每年2 000万吨以上的产量(见图 1)。

图1 平凉市2012—2017年煤炭产量

平凉市的电力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建成的火电项目有:甘肃华明电力有限公司2×25 MW机组,华能平凉发电公司一期4×300 MW、二期2×600 MW机组,中电建华亭发电公司一期2×145 MW机组,中电建崇信发电公司一期2×660 MW机组。火电装机容量为418万千万时,占甘肃省的21.8%[15]。2012年以来全市火电企业历年发电量如图2所示。

图2 平凉市2012—2017年火电企业发电量

此外,在传统煤电产业基础上,平凉市开启了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新步伐。2007年6月,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投建了60亿吨煤制甲醇项目,建成后累计生产甲醇280多万吨,转化原煤1 000多万吨;2011年,华煤集团又开建20万吨聚丙烯项目。另,“陇能公司计划投资112亿元,建设660万吨煤基新燃料、40万吨焦油加氢、250万吨水煤浆、8万吨水煤浆添加剂、1.5亿立方SNG项目。华泓汇金公司计划投资218亿元,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70万吨烯烃项目。这两个项目已完成部分征地及项目前期手续等工作,项目建成后我市煤化工产值可达390亿元,上缴税金50亿元左右”[16]。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煤电产业成为平凉市的支柱性产业,并打造形成了“平凉煤电”产业品牌,每年煤电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七成以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见表3)。

表3 平凉市2012—2017年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二)存在问题

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科技水平、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平凉市煤电产业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和障碍。

1.生产规模化程度偏低。平凉市煤炭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如华亭矿区包含华亭、崇信两县的含煤区域,灵台矿区包含灵台、泾川两县的含煤区域,这为煤炭的规模化生产带来了不小挑战。除了华亭煤业煤矿规模较大外,其他地方煤矿均成点状分布状态,各自的产业规模均比较小。如全市生产能力12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9座,全部属于华煤集团。而分布在全市的其他20户煤矿企业,其中只有4户的产能在60万吨/年以上[17]。对现代采煤技术应用程度低,是影响煤炭产业规模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除华亭煤业集团矿井全部采用综掘综采放顶煤工艺外,地方煤矿中只有少数几个引进了该技术,其余还在使用比较原始的炮采技术[18]。

2.产业链条短促。多年来,煤电产业承担着平凉市支柱性产业的角色,每年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七成以上,但是这主要集中在原煤开采和火力发电两方面,而对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煤炭下游产品的开发明显落后,这一点可以从平凉市能源工业增加值中各门类所占的比重看出(见图3)。近年来,平凉市积极引进陇能公司、华泓汇金等企业建设新型煤电化工项目,但是受到各种经济的、政策的因素的影响,这些项目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建。煤电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这无疑为平凉煤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很大隐患。

图3 平凉市能源工业增加值中各门类所占比重

3.连接外部市场的通道不畅。平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样平凉煤电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应该积极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但是,平凉市煤电产业基础设施落后,极大限制了与外部市场的连接。首先,平凉市的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大量的原煤产品无法及时、畅通地运往全国各地,影响了煤矿项目的建设进程,目前全市未开采煤炭资源达60.81万吨,占已探明煤炭储量的65.1%[19]。其次,在电力外送方面,目前仅有750千伏开关站1座,这对全市418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300亿千万时/年发电量的电力产能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电力外输通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平凉火电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平凉市火电企业一直未能满负荷生产,2016年机组负荷率仅为46%,4户火电企业亏损共计达4亿元,规划建设的华亭发电公司二期、平凉发电公司三期、崇信发电公司二期等项目均处于停滞状态[20]。

4.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煤炭产业作为平凉市支柱性产业,历年的增加值均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七成以上,因此它对于平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是,煤电产业作为典型的“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对平凉市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样充当了“罪魁祸首”的角色。笔者曾在其他文章中比较了2016年平凉市与邻近的天水、庆阳两市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等情况,发现该年度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天水、庆阳中任何一市,但是大部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却均高于其他两市中的任何一市,而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竟然远远大于天水和庆阳两市排放量之和[21]。笔者还对平凉市各县(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做了比较,发现“煤电产业集聚的崆峒、崇信、华亭等三县(区)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其他县”[22]。高污染往往意味着高耗能,因此无论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还是从自然资源消耗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目前平凉市煤电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资源环境对传统煤电产业发展的约束日趋紧张。

三、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平凉市煤电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建议

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大背景下,针对平凉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对平凉市煤炭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提升达到煤电综合利用率、拉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的发展目的。

(一)以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优化电力产业规模和布局

在煤炭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主要是推行大集团战略,鼓励中小型煤矿的联井、改造和提高,实现集约化开发经营,同时积极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充分挖掘煤矿资源潜力,促进生产规模合理提升,建成一批集聚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大中型矿井。在电力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主要通过积极推行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和整体煤电化联合循环发电等先进发电模式,发展以煤炭副产品为燃料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大力推进大型、特大型火电项目建设,尤其是建设百万千瓦及以上的超临界火电机组,逐步淘汰小型火电厂,从而优化电力生产的规模和布局,建成国家级煤电生产基地。

(二)以发展精细煤电化产品为主要目标,把对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增值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依托资本较为雄厚的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以现有的甲醇、烯烃及后续深加工产品为基础,大力引进煤电化、煤电材、煤电冶等项目,并积极研究开发终端煤化工优势产品,推动煤电化产业的精细化、高端化发展;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洗煤厂技术改造,提高精煤生产率和产量;引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实现对残煤资源的二次开发。今后几年,平凉市计划“围绕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重点实施平凉华泓汇金180万吨甲醇70万吨烯烃、甘肃陇能660万吨煤基新燃料、华煤集团2×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改扩建及烯烃转化、崇信30万吨甲醇脱水制燃料二甲醚等项目”[23]。

(三)以畅通连接外部市场通道为目标,着力提升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建设和完善高效的对外输送电网工程

在煤炭外送通道方面,在天平铁路开通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开通平凉市与定西市、庆阳市之间的铁路;建设灵台县到泾川县的铁路,提高灵台煤炭外送能力;健全完善平凉市高速公路网络,打通与周边地市之间的高速通道,并将市域内各县(区)用高速全部连通起来;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各县(区)之间的一级公路通道。在电力外送方面,大力构建“西电东送”通道,在原有的1座750千伏开关站基础上,“推动实施陇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站、宁夏吴忠-六盘山-平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平凉750千伏双回输变电站改造扩容工程”[24],全面建成内联外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输配电网。

(四)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强煤电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资源环境对煤电产业约束趋紧的现状,平凉市必须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保、能耗、土地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加强对煤电产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开发和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等技术,加大对传统煤电产业的升级改造,构建以煤电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循环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煤电工业集中区为重点,优化整合上下游产业,探索煤电工业废弃物和污废水再利用模式,推动土地集约使用、能量梯级利用、废物交换使用、废水循环利用,以及垃圾集中处理,促进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链接循环工业产业体系。

猜你喜欢
平凉市工业化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