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价交换现象分析

2018-11-14 09:19张琛武
生产力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商人劳动价值

张琛武,郭 宇

(1.山西医科大学 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现实生活中商人在流通环节收购货物之后,会以两三倍、十几倍、甚至千百倍的价格转手,其间增加的价值远远超过本商业环节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假如前一位商人是送货上门,那么商人连搬运货物时所需支付给搬运工人的工资都省去了,更显示出价格的匪夷所思。既然存在价值获取,就一定存在价值来源。可是,商品交换中存在的“价值落差”现象没有发生在交易之前的任何一个过程中,商品自被生产出来,所耗费的劳动损耗和生产费用已经客观形成,并被商人以约定价格成功购买。并且,交换只是一瞬间实现价值的过程,交换过程不存在价值增加的足够劳动来创造这份落差价值。那么,商人是如何通过商品交换,给商品“附加”了如此多的价值,使得一本万利成为现实而不是传说呢?

一、货币“劳”的提出

货币是评判商品价值的价值尺度,为了防止货币通胀紧缩带来的不必要麻烦,避免以此造成的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在考察价值交换问题时,不妨摒弃传统货币,建立一个价值的直接度量单位,将商品价值评判完全定位于价值本身,即买卖双方在彼此明晰价值的情况下,考察价值交换现象。因为,价值的尺量应当是一个可以通约的交换基础,这样的共同基础在人与人之间需要是无差别的。“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1]57。尽管人类劳动行为各不相同,却可以通约折算成为一致的无差别人类损耗,这种损耗是相同历史时空下,对身心的平均损耗,被视为无差别人类劳动,并以此为基准客观评价实际个别劳动行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60。所以,商品价值是通过生产使用价值的行为,而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损耗。那么不妨将价值的量纲定义为“劳”,一个社会一般人在一天内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损耗,即为“1日劳”。

二、对交换的认识

(一)交换不创造价值

商品交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商品价值的创造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劳动被创造出来,客观的劳动损耗已经形成,折算成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已然凝结其中,形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客观价值,或者说商品的真实价值,这是在劳动行为完成之日便已经注定的内质。交换过程“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剩余价值”[1]186。价值创造的唯一来源是劳动,交换仅仅是一种能够让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

(二)等价交换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交换的主流认识都倾向于等价交换,那么,什么是等价交换,是什么相等才叫“等价”呢?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是各自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在交换中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他们之间是平等关系,实行等价交换”[2]。但是,这里关于等价交换的表述并不清晰,容易惹人误会,会将平等交换混同于等价交换,将交换主体的平等关系和交换价值间的等价关系进行混淆。

还一些学者认为“等价交换中的‘等价’,是指商品交换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符”[3],并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个别的交换价格会参与到整体价格的平均中,呈现价格和价值的“等价”状态。然而,本身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两者所谓的等价,本身是不同质的两者,并且价格本就是用来表征价值的尺度。价格在长期变化的平均后必然是用于完美指征价值量的,至少限定时空范围内,价格和价值的比例是短暂恒定的。如果说等价交换的意义是建立在长期价格围绕价值上下变动的基础上,实现了价值决定价格的等价交换。那么,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因为价格要计量价值,必然是等价原则。

可是,交换双方所比较的应当是纯粹地摆放在天平左右的两者,它们彼此应当是同质的价值,而不是价格和价值。所以,等价交换则应当是蕴含有相同价值的不同价值载体之间的交换。

(三)不等价交换普遍存在

既然,交换不创造价值,一般认为的等价交换又比较模糊,那么是否存在价值不同的两者以常态化的方式完成交换呢?

于是,有学者提出了不等价交换的可能性,并从心里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上,交换当中的各行为主体都是理性的、要求等价交换、不愿意进行不等价交换的。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各行为主体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等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发生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为了获得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而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不再以等价交换为基础,这时的人们往往是以自己获得这种能够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后所得到的预期收入与效应来进行交换。现在,其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一条人类共同的心理规律。”[4]95这种需求层次的理解,出现了西方效用的影子,需要声明的是这样的效用并不创造价值,不能作为价值的评判,但是又能间接影响交换的进行,促成不等价交换,并直接影响不等价交换的程度,即商品交换价值对商品现实价值的偏离程度。如果效用相当,那么商品正常进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价值会等同于商品现实价值,如果效用偏差,则交换双方之中必有一方会让渡价值,出现商品交换价值对于商品现实价值的偏离。劳动时间确立了客观的损耗当量,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引发了交换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商品效用的变化,这种变化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平衡,影响了商品价值的实现,呈现不等价交换状态。

商品交换的双方主体应当是平等的,交换的实质也应当是通约的价值,那么具有相同价值的价值载体交换,原则上也应当是客观等价交换。然而,现实交换的主体是人与人,存在更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干扰交换,充斥着傲慢与偏见,并且对商品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左右,不同价值的价值载体相交换的可能性要远远超出完全的价值相同的价值载体之间的交换。诸如一些学者提到了生产率差异、供求不均衡、垄断、信息不对称和非市场定价等因素对于交换的影响,并将其看作是“不平等交换”[5],而就其本来的、直接的、纯粹的、结果鲜明的形式实则为“不等价交换”。

三、不等价交换的五类现象

通过对各类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五类不等价交换现象,分别为垄断不等价、供求不等价、价值标准不等价、资本构成不等价和非理性不等价。本文针对这5类不等价将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保持其他因素一致的同时,对单个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一)垄断不等价

1.垄断与不等价交换。“垄断(Monopoly)(通常译独占),经济学术语,一般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买方垄断则刚刚相反。理论推断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但至今为止没有确切案例提供支持。垄断种类主要包括:特许垄断、自然垄断、策略性垄以及其他垄断壁垒”[6]。

垄断带来的不等价交换是显而易见的,交换双方彼此明晰价值的情况下,100日劳的商品正常应当用100日劳来购买,卖者希望抬高商品交换价值,而买者希望降低交换价值,买卖双方本身存在实力的差距,强的一方在一定程度内掌控商品的卖或是不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掌握交换的主动权。交换双方经过博弈后,弱的一方往往会被迫妥协,得以实现并完成不等价的交换。

垄断,是实力的体现,强大弱小昭然若揭,买方强势成为买方垄断,卖方强势成为卖方垄断,价值通过这样的交换,以超额利润的方式,源源不断的流向垄断者,实现价值的转移。

垄断在交换中反映了强弱实力的关系,如自然法则一般弱肉强食。弱是原罪,弱者成为了强弱博弈之后的牺牲品,令人惊叹的是强弱永远相对存在,有人的地方,江湖就像心胸一样宽广。

2.垄断不等价的多种形式。垄断的形式有很多,商品、技术、原料、市场、人等从生产到交易的方方面面要素,都有可能成为垄断的关键要素,凭借这些关键要素的独占,小到商贩,中到资本家,大到国家,出现了各自的一技之长,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土地的垄断,以地租形式为商人带来不等价交换收益。商人购买土地的支出是有限的,但是地租附加次数却是不可计量和无限制的,或许在出租到第100次的时候,购地的成本已经收回,但是地租却依旧不会消失甚至还会增长,于是额外收益再一次让商人心跳加速了。地租成本只是给商人提供了抬高价格实现不等价交换的理由,商人根本没有付出一丝一毫的劳动,就凭空借助资本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取了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人民的果实。

自从土地被圈之后,资本家掌控了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众多生产资料,工人不得不漂泊到资本家的工厂中来谋求生计,掌控这些生存资料的资本家,也掌控了工人的生存。直到近代以来,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劳动者才从工厂繁重的工作中渐渐解放出来,进入到现代服务行业。中东石油国家,垄断了全球大部分石油的供应,在交易中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的垄断不是技术性上的,而是石油这种原料和商品的垄断。

爱思唯尔等大型出版集团,垄断了论文这一特殊商品的版权,旗下好些期刊的投稿著作人不仅得不到稿费,如果篇幅过长或需要彩版刊印的时候甚至还要提交版面费。“令人咋舌的是2017年爱思唯尔的母公司励讯集团(RELX Group)的市值估价为350亿美元,旗下的科学出版部门的利润率为39%,而作为参考,苹果公司当年12月份的利润率为22%”[7]。学术本应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却被强行的垄断起来,形成一种经济特权。

技术垄断带来的不等价交换也是惊人的。最典型的无人工厂,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很少有工作人员参与生产甚至维护,商品完全是自生产。这样的情境犹如山河奔流的自然之力,商品如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送到了消费者面前。自投产之后,便再没有丝毫的人力投入,价值从何而来?因为买方不具备这样的生产技术,而这样的卖方又在少数,无人工厂的技术掌控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以此技术为基础,敝帚自珍也好,出租技术也好,都可以获得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

曼德尔写道:“技术租金作为超额利润,产生于对技术进步的垄断-即产生于那些可以降低商品成本价格的发现和发明,但由于垄断资本本身的结构:进入困难、最低投资规模、对专利的控制、卡特尔协议等等,这些发现和发明(至少在中期)不能在既有的部门中普遍化,并为所有竞争者采用。”[8]

技术的应用,是自然之力的自身运动,不需要人类再次劳动,也不会有劳动价值凝结其中,完全应当是“免费”和“无偿”的,但是“自然力的‘免费’和‘无偿’作用应当从相对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科技创新在初始阶段只是给创新者带来了超额利润,一旦普及才是‘免费’和‘无偿’的”[9]。需要指出的是,从《居里夫人的三克镭》那里,人们发现技术的普及根本不需要成本,需要成本的是阻止和延迟技术的扩散。

国家的垄断,是发达国家持续发达的重要保障。伊曼纽尔提到:“一国之所以穷,不是因为它的产品卖得便宜,一国的产品之所以卖得便宜,是因为它穷。”“财富产生财富,贫困产生贫困”[10][11]37。“穷国在世界市场上不得不用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富国只用较少的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而且这种不平等交换随着穷国的贸易比价的恶化而日益增加。参加国际分工的各国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态愈益加剧”[12][11]40。“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这些利益在工人阶级中间分配得极不均匀:取得绝大部分的是享有特权的少数,但广大的群众有时也能沾到一点。而这就是自从欧文主义灭绝以后,英国未曾有过社会主义的原因”[13]430。

3.垄断不等价关系的泛化。垄断不等价关系,十分普遍,这是一种强弱关系的对抗,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天然的差异性,必然存在强弱之分,在这一矛盾中,交换的平衡会倾向于强者,而这种平衡无处不在,或许在此时间空间条件下,是强者的一方,当改变了环境条件,又成为了弱者一方。

小商贩做得一手鸡蛋灌饼,在这一刻,商贩垄断了灌饼的技术;当客人也会做,但是依旧还会买商贩的灌饼,商贩垄断的是灌饼制作的这一套设备;当客人把灌饼小车买了下来,自己也会做,却还让商贩做,商贩垄断的是自己做灌饼的行为。那么,换下一刻,原本的客人是一位理发师,做灌饼的小商贩来理发的时候则成了客人……一切又再次翻转过来,垄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的过程里,各自会自然地把对方不具备的优势,夸耀或内涵在价格之中。双方垄断各自的优势,以此为谈判的筹码,直到彼此妥协,达成共识,这样的结局依旧多是不等价交换。例如,商人想从农民手中获得谷物,商人不事农桑,农夫天然有谷物的垄断权利,问题是,商人有着销售渠道的垄断,彼此在各自优势的高地奋战,攻陷彼此,最终胜利的往往是机敏的商人。

垄断随时随地存在并发生着,强弱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却没有绝对的强弱,只有同一片蓝天在倾听我们的诉说。

(二)供求不等价

各个部门行业之间整体存在供求不平衡,“尽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并且从这方面来看,所有这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也只代表必要劳动,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14]209。投入的劳动过多或投入的劳动不足,会出现产能过剩或是生产不足的结果,让整个部门的溢价发生了变化,过剩的部分价值似乎被蒸发掉一样,不足的部分价值又似乎被奉为圭臬一般,这种出现在部门整体的价值实现状况令供求关系着实焦灼起来。但是,诸如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之间存在利润差异,社会各部门的劳动投入不合理,会导致资本从生产相对过剩的行业流出,流向社会需求更大的行业,成为迫使企业转型改造的动力。供求不等价,反映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是两者脱节后造成的一种平衡代偿现象,价值量以不等价的方式交换,反而引导各部门劳动投入发生转变,完成社会变革。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常规商品分析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形成供求的动态平衡,是真正客观公正不作伪的可调节的供求关系,这类供求平衡可以相对无限地提高供给量来满足人类需求,侧面反应在长时期内价值量为准绳的等价交换原则。另外,一些稀有商品,不可复制商品,则是不可调节的供求关系的体现,这类商品处于完全失衡的供求状态,随时进行不等价交换。笔者将从可调节供求和不可调节供求两方面解释供求不等价交换。

1.可调节供求。常规商品是可以大量生产,供给量可以充分满足需求的商品。

从局部角度分析,假定:商人甲出售100盒价值100日劳的感冒药,流感来了,药品商人甲自发把价格抬到100盒价值200日劳,客人也依然愿意购买;当流感结束,100盒100日劳的药品对于市场饱和,可能仅有50盒50日劳的药品需求,那么商人甲为了将资金尽快回笼,他可能早已选择贱卖感冒药,100盒100日劳的药品以100盒80日劳的价格出售。类似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在市场上频繁发生并一直发生着。

就整个行业部门来看,长期以来感冒药的总供应平均是1 000盒1 000日劳,感冒药的总需求平均是1 000盒1 000日劳,当流感大规模爆发,因为短期需求激增,可能1 000盒1 000日劳的感冒药,可以换得2 000日劳,这样导致了资本流向药品行业,引导更多的劳动来生产药品,来改进技术增加产量,满足需求,最后可能回归到1日劳/盒的单价水平,也有可能因为技术革新,产量增加,每盒的价值少于1日劳,虽然单价发生了变化,不过,最终1 000日劳生产出的药品都会回归到等价1 000日劳货币的交换比例上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在回归到等价交换之前,整个行业部门都在以一种不等价交换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的同时,改变着行业部门的总劳动投入和产能。同样,当人们的身体素质整体提高,感冒药需求整体下降后,大量的药品被创造出来,而不能实现预期价值,只能通过贱卖的方式回笼部分资金的时候,资本变相流出,引导过量劳动转向其他行业。整个社会历史时期在更多的时间内处于不等价交换状态,而资本在各个行业部门间流转的源动力,即是这不等价交换带来的超额利润。

这样的分析尚且是在社会变化不快的状态下,当我们考虑到技术的无时无刻不在进步,供求关系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等价交换的概率就变得更加偶然了。

2.不可调节供求。不可调节供求主要出现于特殊稀有商品、文玩字画、高档红酒等交易中,这些商品的供应量有限甚至没有多余的供应,并且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

稀有商品的供给量长期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一直呈现价值量不等价交换的境地,这时资本流向的动力,并不能凭借引导劳动的投入或是技术的改进而使得供求再次平衡。于是,这样不等价的交换,为稀有商品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超额利润。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调节供求往往伴随着稀有商品被垄断的境况,成为一种垄断性质的不等价交换。

供求不等价反映的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当两者可以调节的时候,总是存在于变动之中,但是稳定的比例关系往往不存在,会牺牲一方,来成全另一方。当两者不可调节的时候,往往是单纯的牺牲一方,不是供方一直付出代价,便是求方一直付出代价。

(三)价值标准不等价

1.价值标准不等价的由来。价值标准不等价脱胎于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因为个别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生产相同商品的无差别劳动损耗减少(这里一样也可以构建生产相同时间,商品量增加的模型来表示),但是“商品价值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虽然他是把商品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即高于他在新生产过程条件下制造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出售”[15]361。

商品价值不是按照个别的具体的客观的无差别劳动损耗来计量,而是按照社会整体的生产同一商品的平均劳动损耗来计算,产生了价值衡量标准的差异,一个是按照客观的实际的无差别劳动损耗来生产,一个是按照社会一般平均化的结果来评判,出现了分歧现象。

不同生产者的生产力存在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却要面对不同对手同台竞技的局面。对于同一商品生产而言,“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1]60。然而,“资本家考虑的是利润,消费者考虑的是从商品中得到的效用。在这个过程中,买方和卖方都不关心所谓的价值”[16]。买卖双方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量。所以,同一商品具体耗费是否相同的劳动损耗并不是商品价值评判的关键,相反那些不同劳动损耗下产生的同一商品反而能放在天平的两侧。

由此可见,个别生产率提高造成的价值获取不是简单的谁创造出来,而是购买者按照社会一般水平的支付和实际生产不符产生的差额。这样的差额价值不是创造出来的,是通过交换实现出来的,来自购买者的让渡。“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1]354。生产率的差异让个别无差别劳动损耗和整体平均无差别劳动损耗不能保持一致,出现了价值标准二重性,这种具体和一般的矛盾,需要平均来代偿不等价交换。

2.价值赋形角度分析价值标准不等价问题。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造成个别与平均差异的始作俑者,成为了价值标准不等价的关键。然而,“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53等。商品作为生产的结果,无论生产率是如何变化,受制于何种因素,最终反映在同一商品中的价值量是否相同,是直接的判定等价或是不等价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分析商品在交换中的价值标准二重性,直接立足商品本身提出“劳动价值赋于商品之形”的价值赋形概念,来表示商品中蕴含的价值量。

于是,如果同一行业部门,整体生产率提高,赋形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赋形减少,则商品价值减少;如果是个别生产率提高,赋形数量增加,单位商品赋形价值减少,但整个行业生产率没有变化,商品价值没有改变,则进行不等价交换产生超额剩余价值。

单位商品所耗损无差别人类劳动不同,单位商品上所被赋形的价值量出现了差异,而商品价值是统一的,这一点直观体现了标准差异下的不等价交换。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在单位商品上赋形的价值量比行业平均多,商品产量比行业平均小,而商品价值是根据行业平均来确定的,因此,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会以让利于购买者的不等价交换方式才能顺利出售商品。相反,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在单位商品中赋形的价值比行业平均少,商品产量比行业平均大,按照行业平均的商品价值进行不等价交换,可以借购买者之手攫取超额剩余价值。

相同商品中的商品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赋形在同样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通常是不尽相同的,商品价值的依据是行业内社会平均劳动,而赋形价值依据的是劳动、劳动技术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对人类整体而言,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管理以及优质的生产资料,会提高生产率,缩短特定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时间,减少相应的赋形总劳动价值,进而解放出更多自由的时间出来,去创造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四)资本构成不等价

如果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流通领域应用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生产公式①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经典的劳动价值公式是c+v+m=C',C'代表新生产的产品价值,本文用生产价值s替换,防止字母c大小写带来的不便。,进行深入剖析,尝试解释不等价交换的社会现象。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m:剩余价值 s:生产价值

假设无数的各行各业的生产交易过程,都在按照生产价值的公式进行运转,并且将这一问题一般化,放到一般劳动,全社会水平上来思考,那么:

生产→消费→生产→消费→……

所有的生产满足所有的消费,所有的消费适应所有的生产,同时没有强权干预,没有情感倾向,没有个体差异,社会将实现一种完全理想状态的动态平衡,而作为一般化的普通人,一天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样的,一般化的普通人一天的劳动将完全可以兑换其他一般化的普通人一天的劳动。

工人的剩余价值m是被剥削的,工人如何在这种不公的情境中满足自己的生存利益,这一点我们暂不考虑,那么商人①有关商人和资本家的概念,在本文中是同义词。因为商人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投入的固定成本和人力劳动同样符合生产价值公式,具备相同的增殖形式G-W-G',差异点在于资本家以改变商品自身结构的时空属性为主要手段,商人以改变商品所处环境的时空属性为主要手段。两者在本质上都在改变商品的时空属性,行为具有趋同性和相交性,本文中可并作一谈。当然,两者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资本家强调对资本要素的占有,强调人是资本的代言,强调生产创造,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范畴,而商人侧重交换的身份,重视对商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范畴。之间总可以以一天所剥削的产品去交换别的商人一天的所剥削的吧,事实上不是的。

有些商人一天所剥削的m换不来别人一天所剥削的m(一天内m是相同的劳动剩余价值m),他们要用两天、三天甚至更长时间剥削得到的m,才能买得起别人一天所剥削的m,即m的效果等于数倍于m的效果!

举个例子,一天内,商人甲、乙都各自雇佣90个一般社会水平的无差别劳动工人,每个工人一天创造的无差别价值是1日劳,具体投入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获得的剩余价值和产品生产价值如表1所示。

表1 一天内商人甲和乙的资本构成

从公式上来看,商人甲一天所得的产品价值100日劳,商人乙一天所得的产品价值200日劳,甲如果想交换乙的产品,需要两天的时间,虽然甲的投入是30日劳,比乙的投入130日劳少了100日劳,但是甲却要通过压榨工人们两天的时间来换取乙一天的产品,所要付出的时间增加了。如果扣除商人的成本,单纯从收益角度来讲,甲的收益是剩余价值70日劳,乙的收益也是剩余价值70日劳,但是甲想要获得乙的产品,需要200/70约2.9天,而反过来乙想要获得甲的产品需要100/70约1.4天。因为,工人们一天的劳动是一样的,创造的价值都是90劳,却造成了附加同样价值的不同产品因为不变资本的差异形成了不等价的交换。甲、乙所生产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不同才产生交换,正因为不同才会有不同的不变资本投入,正因为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

但这一切却时刻在发生着,曾经以为自己比商人乙忙碌的商人甲,发现原来从一开始他们之间就不是平等的关系,他多用了一天的时间精力来产出乙一天就可以产出的等价物。商人甲只能用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产品交换,代价是用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换取相同剩余价值所能换取的东西,只能在m中让渡一部分(在一天内)给商人乙,才能得到乙的产品。

因此,如果甲以c+v+m=s的产出价格来出售,那就意味着吃亏,这种吃亏不会表现在经济的亏损上,或是任何金钱表象的平等交换上,而是体现在本质上的一种不平等,起点就不一样,富有的人会越富有,会越发趋向于不变成本高的行业发展,当货币是时间指征是劳动货币指征的时候,这一现象被很清晰地显露出来。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很奇怪,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全供求平衡关系模型,生产完全满足消费,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平衡的收益,而且这仅仅是在商人之间的就这么明显了。体现在传统公式中,商人们会存在让渡m,或是在攫取别的商人的m的两类商人,而且这一让渡恰恰是建立在供求平衡之上且不受供求关系影响的。

这类不公平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可遏制的现象,它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中,没有任何的怜悯之意,很明确地告诉世人就是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资本家对货币资本的垄断是形成强弱的直接原因,更深刻的内涵是资本构成的矛盾。资本是社会关系的媒介,借助资本的引导,完成生产生活。过去劳动的历史结果,成为了现在行为的支配依据,并给未来创造新的依据,资本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的媒介,存在历史的迭代,是过去人、现在人和未来人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和现实的矛盾。资本在消亡,资本也在新生,它代表的社会关系在消亡与新生中延续,而这个延续的物质载体就是不变资本,需要时间来代偿,并通过现实的妥协和历史的衰减最终延续并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资本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分不清到底是谁在承担生产的成本,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看到的是狡猾的资本家在垫付了不变资本后,把成本从工人身上扣除压榨的同时,转过头来他们还想从购买者身上得到肉偿!

(五)非理性不等价

有关非理性对于交换过程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必然存在的,人类作为感性的存在,必然有着感情上的倾向,很多时候,即使明明知道交换双方的价值量,实际劳动损耗量不同,依然会坚持进行交换。人们评判交换能否进行的标准不止是交换的东西是否等价,也不止是对交换双方的需求程度相当,还有自身意愿的取舍。交换物是否凝结了相同客观价值量,是交换的基础,而交换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在于交换双方最终的意愿。

显而易见,甲乙两个商人,能够提供完全一样的商品,同样的价值交换条件,而我们认识甲,喜欢甲,甚至倾心于甲,那么,乙如果不能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情基础,那么他唯一能实现其商品价值的方式,只剩下了贬低价值来出售,否则,乙将血本无归。

同样的境况,在国与国之间,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同样成立,国家意志和民族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样情绪上的,感情上的细微变化,左右了交换过程的进行,使得不等价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

非理性不等价是人之常情,在这里人类的理性和感性相互纠缠不清,由感性来代偿的交换,让人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痛并快乐着。一言以蔽之:“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

四、不等价交换的复合

“万物存乎均衡之间”,价值像水一样变化,因为不等价的势能差,从山上流下来,因为不等价的分子动力差,从液态变成气态上升到空中,换了环境的不等价再次作用又凝结成液态,或是天太冷附着尘埃化作雪花,各类不等价之间也会同时存在,水在下流的同时,也会蒸腾而上,平衡在运动中演变,动态而无休止,不等价为这种动态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不等价交换的5种情况不会单独存在,往往相互交集,混同在一起,同时还存在生产周期这种混乱因素的干扰,实现不断变化的平衡动态。所有的稳定关系,不是因为平等,而是因为平衡,当条件发生改变,关系会重构甚至逆转,等价交换成为了十分偶然的现象。

举个例子,一家生产企业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于研发,并研究出了独家的新生产技术,创造出了更多的同类产品,而且质量优秀,吸引了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这里的现象变得很复杂,五种不等价交换都在起作用,从五个维度来看,共同干预影响不等价交换的程度。

再举一个“伪平衡”的例子:

人类对于商品的社会需求,在特定历史时空内是恒定的,苹果价格1毛钱的时候每月也不会吃下去1 000斤苹果,客观上,人体对苹果的需求有限,过多的食用并无益处,会妨碍其他营养的摄入,甚至危害健康。因此,完全供求平衡的状态是:该多吃的时候能多吃一点,想多吃的时候能多吃一点,而不是因为价格多少,我们钱包充盈与否来决定我们是否吃的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完全供求平衡没有参杂一丝一毫其他因素的干扰,单纯是需求多少,就能够供给多少。

然而,现实中供求平衡的代偿作用通常是有限的,因为很多时候可调节的供给量有限,而且商人会通过控制供给量或需求量来左右平衡位置,市场的平衡价位由此而生,进而返回头来影响市场中消费者的心里需求。

这样的平衡,不是完全的供求平衡,恰恰是供求不平衡带来的“伪平衡”,是牺牲一部分需求为代价,形成的平衡。我们需求不应当是因为价格合适才需求,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使用才需求。如果因为价格变动而改变了自己的需求,那么不是因为我们本来不需求,却是因为我们本来不敢需求。这样是不公平的,通过遏制部分需求来实现所谓的供求平衡的理论是让人不寒而栗的。

伪平衡像是有感于稀有商品的获利方式,很多可调节供求被人为控制起来,供应充足,但是偏偏饥饿营销,宁愿放烂了也不会贱卖。商人通过控制供求,将平衡锁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时候,伪平衡打破了等价交换原则,让不等价交换成为一种常态,伪平衡已然不再是单纯的供求关系,而是兼具了垄断要素。

当然,客观上商品供给确实可能有相对不足的时候,伪平衡便成了社会的一剂润滑,以一种可以接受的形式,缓解了实际供求矛盾。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贫穷或是不富裕,自然应当限制自己的生理需求,并深以为合理。于是,伪平衡可以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限制极端事件的发生。

五、不等价交换根本原因分析

(一)权利的游戏

商品交换是一件很危险而刺激的事情,无数的劳动积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瞬间完成了质的飞跃。马克思曾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1]124货币和商品就像彼此的爱人,见或不见,就在那里,不同的是所有者变化了。“表面上看,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然而从交换的本质和来源看,被交换的对象并非物质材料本身,不是组成商品的分子和原子,而是物的所有权:交换者将某一商品的所有权(包括其衍生的其他产权,如使用权等等)让渡他人,以获得他人对另一商品的所有权。所以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交换双方所拥有的不同商品的所有权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比值关系。没有所有权就没有交换”[17]。价值所有权的交换,完成了价值的转移,价值载体商品的易主,构建了一个权利的游戏,为不等价交换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私有制下的商品交换活动对价格有脱离价值量变化的影响。私有制下,不同商品所有权的交换能力不同,在交换中引起价格的变化,即供求、竞争等机制对价格的影响。其作用发挥的核心是商品的交换主体能利用对商品的所有权垄断或优势地位在交换活动中对交换另一端的商品价值量进行掠夺,造成实际交易价格对价值量的偏离”[18]。而且,交易价格对价值量的偏离是一种长期多方意志较量后的结果,这种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移也是商品交换价值对于商品客观价值的偏移。在某种意义以上讲,商品是没有交换价值而只有交换价格的,导致商品交换价值变动的因素太多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客观上实际无差别人类劳动损耗一致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十分偶然。

罗马人曾经征服了小亚细亚,他们通过武力掠夺小亚细亚,并形成了罗马人对小亚细亚的特权,面对这样扭曲的所有权关系,小亚细亚人民只能另辟蹊径,小亚细亚通过高价售卖罗马人需要的商品,从被罗马人掠夺的财富中赚回了一部分损失。有些学者便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贵卖,其实这并不正确,剩余价值是生产的范畴,在交换过程中并没有新价值创造产生出来,贵卖单纯是一个不等价交换过程。“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者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一错觉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从我们上面达到的观点来看,即从简单流通的观点来看,还不能说明存在着这样一个阶级”[1]184。对小亚细亚人来说,贵卖是不能增加财富价值总和的,因为之所以能支撑一直有一个阶级成为只买不卖的人,是因为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小亚细亚,拥有了特权,形成一种不正常的商品占有行为,这种因为武力而产生的所有权,又再次被小亚细亚人的精明所消弭了一部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国大宋时期,辽国打宋国,金国打宋国,在军事力量上彻底碾压汉人,使宋国年年供奉赔款,而这样大的优势,却在历史的交易中走向衰落,不能幸免。获得所有权的方式有很多,以何种媒介,通过何种持久的方式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商人永恒的追求。

资本时代,所有权的关键媒介是资本。科学虽为人类共有,先进生产手段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是资本的代言,法律赋予他们的所有权,强行确立起他们的垄断地位。法律所标榜的所谓公平其实是强行确立的不公平,就像美国人所谓的种族平权法案,将差别权益合法化,这样的公平是不公的,但是确实存在合理性,这样的公平是平衡,多方意志博弈后的妥协,也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最终体现。

(二)交换二重性

现在,已然明确了商品交换只是一场权利的游戏,那么所有权是如何在交换中实现价值不等价交换的呢?

我们想象一下冰激凌机器,如果机器是大家公有,都有使用权,那么冰激凌机器自己制作冰激凌的话,还能说它在创造价值吗?不公之权昭然若揭,顾客支付使用经费,完全是所有权造成的,凭借所有权的垄断特性,人为产生了不等价交换。

冰激凌机器做出来的冰激凌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已经没有新价值赋形了,当然,制造冰激凌机器所赋形的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损耗,慢慢转移也被消费掉,这点耗费的价值还是需要购买者支付的,虽然相较于无数次出租带来的收益之和微乎其微。

人们交换的目的天然是“使用”,但是人类之间彼此的交换天然存在“所有”。所有,是价值的本真,而使用是价值的载体,这个载体是交换的根本目的,这个本真却是交换的根本尺度。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对立统一产生了交换二重性。所有权对应的是价值,而使用权对应的是使用价值,放弃价值的所有权,只是为了换得其它商品的使用权,并且这种使用权往往裹挟着所有权一道而来。因为没有所有权的东西是不需要交换的,所有权交换是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交换,使用权是人对物的一种关系,但是一涉及到权,天然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使用权天生就伴生了所有权的命题。毕竟,人人都有使用权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权的意义,或者说这种权是人类之于自然的一种生物特性,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赠予。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形成劳动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形成商品二重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剥离,对应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产生交换二重性,成为了不等价交换的始作俑者。

六、结论

有别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价值的初次分配,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完成了人与人之间权利关系的二次重构,对社会财富做出了再次分配。本来在资本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资本化,拜物教日益壮大,任何事物仿佛都需要被金钱所评判,人们迷失其中,沉醉于资本的闪光,而忘记了自己本来赚取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换来自己想要或可能想要使用的东西。现在,以资本为媒介的不等价交换则再次加剧了这一进程,不论是资本化的人,还是人化的资本,都如同闻到血腥的恶狼,扑向率先形成不等价优势的方向,这种敏锐的嗅觉是极端自我而奋不顾身的,尽管可能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行业体系,但是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让人们对它更加的迷醉痴狂。

当然,不等价交换仅仅是把整体人类的价值财富从左口袋放到了右口袋,并不会让社会商品总价值增值。只有劳动才从根本创造性上,创造了价值,并通过创造新的客观的先进的使用价值财富,来养活更多的社会人群,以此减轻社会整体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增加新生人口,创造出新的价值来。

因此,劳动创造了价值,并用无差别的劳动损耗来度量价值,而最终如何实现在每个人手中却耐人寻味。

创造和实现是两个辩证概念,就像两个数字5和10,客观是不同的,但是客观也会相同,只需要5×2就会等于10,而×2是实现关系,让客观创造出的5和10完成相等的关联因子,很有趣,五类不等价交换就是这个关联因子的具体比率影响因素。垄断不等价、供求不等价、价值标准不等价、资本构成不等价和非理性不等价,各自成为了因子影响因素,不同的系数比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等式关系。伴随着复杂等式关系的不断变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在不等价交换中悄然实现了。

不等价交换带来了惊人的价值转移和让渡,交换双方毫不在意价值来源于哪里,也不在意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他们所痴迷的仅仅是在自己手中现实闪烁的金色光芒。

猜你喜欢
商人劳动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