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锋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抚州 344000)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车祸、高空坠落等损伤,尽早手术治疗十分必要。手术的要点在于切开复位,给粉碎的跟骨关节提供稳定的内固定力,以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完整性,以及跟骨的生理结构,解除腓骨肌肌腱的挤压,改善足后跟功能[1]。解剖型钢板和锁定型钢板均是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本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方法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对足部功能、足解剖结构等的影响。
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39.6±12.3)岁;对照组39例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0.9±12.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诊断标准[2],经X线及CT检查确诊,均由轴向应力所致,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呈粉碎性骨折。按Roy Sanders分型,Ⅲ型54例、Ⅳ型24例;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有手术禁忌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跟骨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术前均完善各项检查,对患肢进行抬高、冰敷理疗,减轻肿胀,术前3d使用Ⅰ型碘伏擦拭患足,1次/d,待足跟外侧的皮肤起皱后才考虑手术。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侧卧位,跟骨外侧行“L”形切口,逐层切开各层,注意保护腓肠外侧皮神经,腱鞘深处游离腓骨长、短肌腱,锐性剥离跟骨外侧壁,切开跟腓韧带和关节囊,显露距下关节,用2枚克氏针固定于距骨上牵开筋膜皮瓣,在直视下将跟骨后关节面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根据骨质缺损情况及关节面的稳定情况选择是否填充植骨,之后用C臂机透视侧位和轴位的复位情况[2]。对照组选择适宜的解剖钢板,用6~9枚普通松质骨螺钉固定,使钢板紧贴跟骨外侧面上。观察组选择锁定型钢板,于钢板的顶端拧入普通松质骨螺钉,其余螺钉选择在非骨折线和有对抗垂直压力的位置植入。两组均在创面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加压包扎24h。
术后6个月复查X线,记录Bohler角度、Cissane角度、跟骨宽度与长轴长度、跟骨丘部高度;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有无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皮缘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发生。
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之足踝临床评分标准判定疗效。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中为70~79分,差为不足70分[3]。
经过治疗,观察组39例中,足部功能恢复优22例,良15例,中2例,优良率达94.87%;对照组39例中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优、良、中、差分别为19、14、4、2例,优良率为84.82%,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
术后6个月复查X线,观察组患者Bohler角度、Cissane角度、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恢复更好(P<0.05),两组在跟骨长轴长度、Maryland足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项足跟部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39例中,发生皮缘坏死1例,行换药加延迟拆线愈合,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未经特殊处理,发生率为5.13%(2/39);对照组39例中,皮缘坏死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发生率为15.38%(6/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解剖特点复杂,跟骨以皮质骨和松质骨为支撑,其内有4个小关节,从而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协调活动,一旦发生跟骨骨折,常累及关节内骨折,而粉碎性骨折多存在关节面的明显移位和破裂[4]。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疗效已获得临床的肯定。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均为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前者的优点在于能全方位固定跟骨,固定强度大,可塑性好,但容易发生骨折移位,导致内固定失败[5]。锁定钢板符合外固定生物力学原则,通过钢板与螺钉的锁定,获得稳定的固定界面,内固定的支撑力更强,提供较大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发生螺钉松动和复位丢失的几率较小[6]。因此,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更好,跟骨解剖结构恢复更佳,跟骨恢复优良率更高,临床可优先选择锁定钢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