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83)
“艺术实践”课程(又称外出考察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实践”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二年级结束后开设,时间为3周,主要以艺术考察的方式,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艺术感受力,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艺术实践”课程虽已开设多年,但在当前的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艺术实践”课程不是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是以外出实践考察为主,因此课程指导教师并不固定,课程安排较为随意,在课程考察内容的设计上以及考察地点的选择上,都没有严谨的教学安排。每个指导教师都可以安排课程考察内容和地点,导致考察地点选择的盲目性和考察目的的随机性,无法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由于课程考察的随机性较高,导致每年考察线路和任务都会不同,使得很多同学对教学目的不清楚,导致学生对课程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不到位,收集资料具有盲目性,对所调研内容了解不充分,缺乏调研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调研不能深入进行,从而无法保证课程的考察质量。
大多数院校的“艺术实践”课程仅对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上交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实习报告往往以文字为主,而文字又很方便从网络进行下载,教师对作业的质量和深度很难控制,这种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形式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收获。课程缺少科学透明的考评体系,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笔者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对现有的几门主要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及现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适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考察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考察体系。
1.考察内容应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为重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含了多学科的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人才,主要的专业课程有“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这些课程的重点都是以研究现代环境设计为主。中国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还是现代建筑及其城市景观的不同侧面,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城市中拥有众多优秀案例,因此对现代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尤其是对发达城市的环境艺术进行实地参观、现场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学生对当代城市发展的集中成果进行综合了解、认识、学习、反思,从而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发达的大中城市在华北、华中、华南形成了3大城市群,因此笔者以城市集群作为调研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研路线: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5市的考察线路,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的华南线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城市线路等,使学生完成对现代建筑、现代公园、街道绿地以及室内空间的参观调研。
其中,上海作为华东5市的核心城市,经济发达繁荣,尤其是陆家嘴的现代高层、超高层集群代表着国内主要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较高的设计水平,无论是建筑、室内空间都具有较高的参观价值。上海还拥有大量著名的商业中心、步行街、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值得学生调研学习;而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以西湖为中心的城市空间设计极具设计的代表性,西湖周边的景观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非常优秀的实例;苏州则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研究古典私家园林必到苏州,可以将其作为园林城市去了解其空间布局特点;此外,南京、无锡等周边城市都有自己明确的风格特点和城市特色。根据每一个城市的特点确定具体的参观内容,便于学生行前对各个调研场所的资料收集。
2.考查内容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调研
现代源于传统,传统是现代创作的源泉,基于地域文化的现代创作已成为当前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中国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场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利于他们对传统设计的理解。中国各个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传统民居、传统装饰以及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设计元素,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设计素材。“艺术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近传统村寨、传统民居,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观察丰富多彩的传统装饰,这对学生理解传统和地域文化,继承传统设计大有裨益。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设计元素的调查和研究与城市调研的内容、类型、目的都不相同,因此笔者将其作为重要的调研对象进行了线路设计,使之与城市群调研线路相互补充和串联。笔者设计了两条考察线路:其一为西递宏村地区,主要考察徽派建筑;其二是福建南靖、永定,主要考察土楼建筑等。福建土楼可以让学生对土楼的现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居住模式、室内空间设计、传统的装饰及家具等进行调研,并结合资料,对夯土建筑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采取此种居住方式的历史原因进行综合调研,了解每一种建筑形式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
3.考察可以采取参观访谈、学术交流的方式
交流和沟通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到重点设计院校、著名设计公司进行参观访谈和学术交流的环节。学生与不同院校的师生进行交流,可以了解到不同院校的课程特点,取长补短,汲取经验;学生到相关著名的设计公司进行参观,由资深的设计师为学生讲解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设计了“艺术实践”课程考察过程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由指导教师确定实习线路和地点,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为学生介绍“艺术实践”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让学生根据系列选题,结合实习地点,自主选择一个主题作为研究专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虽为准备阶段,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阶段关乎准备工作是否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而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关乎实践过程的考察深度,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性。
第二阶段为实习过程,也是主要调研阶段。调研阶段可以分为参观调查、访问调查、测绘调查3类。参观调查可采用参观体验法,这要求学生从个人的感觉角度去体验空间,可以自由设定路径及观察点,学生要基于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城市规划或空间设计进行多方面的理解[1]。这种方法适宜一般深度的调研,可以通过拍照等简单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这类调研虽可能缺乏深度,但对于大量性的调研对象,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广泛了解学习,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则只能采取参观调查的方式。访问调查则是主要针对某一个课题、某一项目进行深入调研的一种方法,即对某个调研对象在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使用人群的口头调研、问卷调研等进行访问调查,掌握项目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了解设计的优劣。这种调查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调研对象有了深度的了解,而且还让他们懂得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测绘调研则是深度调研,主要针对某一项目进行测量,然后在图纸上再现此项目,这种方法是深入学习某个项目最直接的手段,往往应用于某个历史建筑或传统民居的测绘。这3种方法需要相互结合,不同项目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学习的深度来制定不同的调研方法。最后,学生需要对调研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前期准备资料和调研成果,综合掌握项目特点、设计理念等。
第三阶段为完成作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实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课题进行分组讨论,收集资料,并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设计方案,进行方案绘制,然后提交作品和汇报方案。
第四阶段是考评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结合学生前3个阶段的表现对整个考察表现进行综合考评。“艺术实践”课程考察的4个阶段见图1。
图1 “艺术实践”课程考察的4个阶段
传统的“艺术实践”课程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看”,而不重视学生的“做”,强调实践中的调研,而不注重对调研成果的再创作,仅以调研报告作为作业的成果。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的考察流于形式,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调研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如果将所调研的内容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深化创作,则可改变这种浅层次的参观式学习。例如对传统建筑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先对其进行测绘调查,后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再创作,对传统空间进行重新利用以满足今天的生活。这样的创作活动,既可以使调研更深入、细致、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紧密结合,使学生完成从课本到实践的飞跃,提升课程效果。
在确定了整个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和线路的前提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主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模式。笔者以2017年艺术设计系的艺术实践作业设计改造为例:目前城市已经过高速发展期,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期,在这个过程,大量的旧建筑因其产业变化、功能变化、需求变化等原因逐渐进入需要改造的行列,笔者将设计实践定为对旧建筑改造利用的主题设计。在这一主题设计下,学生可自主选择各种类型建筑进行改造。一组学生十分喜欢特色鲜明而质朴的福建土楼,觉得这种留存了几百年的老民居也可适当改造,使之成为今天的精品客栈,满足新的功能。另一组同学选择了上海的一个老的宿舍楼,调查了现居住者对这栋老建筑的评价和希翼,决定对户型和立面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韵味,又满足了当前居住者更高的居住需要。还有一组学生选择了一座老旧的菜市场进行设计,使店面设计与店面LOGO结合,形成了一个时尚的新型菜市场。学生在主动性选择的过程中,充满了创作的积极性,能够对整个创作的思路和问题框架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完成主题设计所需要的调研。在学生的设计中能够看出他们对建筑的现状、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当前居住人口需求、建筑的结构、材料的思考和研究,也体现了对老旧建筑的未来、可能改造的方向等更宏观、更深入的探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交课程成果是课程考察的最后环节,也是对课程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教学展览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升教学效果。
环境艺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文化、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技能。学生反映通过“艺术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对当前环境设计领域各个方面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而且对专业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3],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认识,促进了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
“艺术实践”课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亲身参与了任务调查、课题实施环节,增加了对环境设计的感性认识。教师能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引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课程考察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程考察中形成的感性认识,最终以专业图纸的设计成果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作业的质量,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