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2018-11-14 20:21夏继东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才助学资助

夏继东

近年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目前,“政府主导、高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已经形成,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基本实现保障性资助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重物质保障轻育人功能的机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呈现出学业、心理、精神、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很难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此,在原有的资助形式上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学费、生活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将成为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奋斗目标。

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资助体系注重“经济资助”而轻“育人为本”。近几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校内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较大,覆盖面较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得到基本解决,因学费问题而失学的大学生越来越少。但资助所承载的激励作用、育人功能未能有效体现出来。

(2)资助方式过于大众化,缺乏个性化资助模式。在实际资助工作中,高校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形成了单一的资助模式,面对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做到因人而助、因材施教,对于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不能灵活应变,缺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性化的资助方式,这使得总体上学生个体的资助力度与实际需要的相符程度普遍不高。

(3)资助过程注重程序化,缺乏相应的教育引导。高校按照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完成资助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相对滞后、缺乏长效性,导致高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证明”,甚至出现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等不诚信事件。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认为自己用一张贫困证明获得国家、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没想过用自己劳动去获得学费、生活费。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懒惰、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薄弱。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获得助学金后没有用于正当的学习生活支出,而是用于各种高档奢侈消费,比如购买高档手机、电脑、旅游等等,这违背了国家奖助学金的设立初衷。也有部分贫困生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更有甚者,由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较大,资助金额较高,部分学生利用各种关系开具不实的贫困证明,以此骗取国家、学校奖助学金。

(3)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学业困难。由于高中基础较薄弱,其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往往较为落后,专业学习、个人才艺、知识面等综合能力也较为薄弱,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对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都将影响其在大学里更深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业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还会引发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4)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心理困难,害怕社会交往。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困难家庭,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心理上存在自卑、偏执、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易形成封闭自卑的心理,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不够积极乐观、遇到困难易退缩、对前途迷茫,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还可能引发为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建立健全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是在做好经济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造和提供平台、机会与条件,满足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发展性资助突破了传统的资助模式,更能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满足大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不同项目、不同类别和不同来源的资助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我成才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培养高质量、髙水平人才的目标。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资助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起经济资助、教育引导、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体系。

(1)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高校要在传统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更新理念、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构建新的资助体系;通过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以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为目标,以与大学生需求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为原则,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构建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有效解决保障性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开展教育引导,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家

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焦虑、胆怯、抑郁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需加强心理疏导,给予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走出心理困境。第二,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融入资助工作中,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感恩季”系列活动为抓手,结合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多层面、多形式积极开展以“励志、感恩、成才”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诚信承诺活动,利用贷款学生毕业确认时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承诺卡,开展“诚实守信,按时还款”承诺活动;以“助学、筑梦、铸人”为主题,围绕资助政策圆求学梦想、资助政策助成长成才和优秀学生典型事迹等题材,开展感恩教育主题征文、学生资助摄影作品展示和资助微电影征集活动。此外,认真组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活动,使评审的过程有声有色,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第三,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3)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受助学生综合能力。第一,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义工、志愿者服务、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公益类发展性资助项目,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浙江大学困难学生教育实践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阳光体育资助项目,受助学生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成功实现了“资助”与“自助”的结合。第二,建立多层次勤工助学岗位渠道,使学生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助能力。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习机会,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受助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施发展性资助,突破以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局面,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可以在经济、学业、心理、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扶。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和实施发展性资助体系,在原有的保障性资助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业帮扶、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精神引导等,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1]张立英.谈发展性资助在高等教育资助中的意义与实践——以浙江省发展性资助实践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31~32.

[2]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3]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 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4]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猜你喜欢
成才助学资助
他用大爱改变孩子一生命运——周堃于井冈山助学记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简单助学:照亮困境儿童前进的路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到让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