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我国高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开始了,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高质量、高标准的课程改革要求,开始探索建设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法规成为了高职课程改革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很多高职院校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推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机制,在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课程建设中提高了企业、行业的参与度。很多学校都联合企业以及政府建设了实训基地,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中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特征呈现不充分,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改革难度较大,而且受到“重学轻术”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难显示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目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生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相对被动参加或者为了达到学校的“双证书”要求,而且部分鉴定项目通过率不高,究其原因可以看出,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明确,企业对就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了学校现有的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的需求难以衔接的现象,也就衍生出课程建设与职业鉴定标不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重视的依然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学科之间的逻辑性,很少考虑企业岗位中的变化,并没有对工作岗位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人员还是学校的老师,很少有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不能适应岗位标准。
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与企业的评价机制相对接,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对课程的评价主要还是也来源于学校的内部师生,很难和企业的考核机制对接,这就很难使得学校的课程评价比较片面。
“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术权力组织,所以要想让课程建设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学校的学术权力从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以适应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应有来自企业的专家和人员,这样就更加的能体现出以社会需求、岗位要求的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
在课程建设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书获取的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与综合素质相对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将课程标准和岗位职业标准相对接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职业规范,培养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选取具有专业代表性的企业为例,将其行业标准融入到知识构建中,包括对职业文化的介绍等,这样既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也可以融合岗位的职业标准,让学生对课程标准和岗位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课程评价要突出职业技能资格的标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规范化行为。推行“双证书”的制度,对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等重视,学历证书主要突出对在校期间课程的评价,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体现学生是否满足岗位的要求。
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所以在整个课程标准建设中,将核心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是课程建设的重心。另外,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动态调整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