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珏/湖南生物机电职院
随着我们国家民航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空中乘务专业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造成该行业人才稀缺的情况出现,并且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从而使人才的质量始终无法得到提高,这就凸显了学生数量增加质量不提高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空中乘务的就业问题,要着手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
2010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做出预计,在未来发展的二十年过程中会出现越来越大的人才缺口,多达二十四万人。2012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航空服务将覆盖全国89%的人口,全国人均乘机次数达到0.5次”。
在我们国家的“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迅速发展,并大规模的进行招聘,为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机遇。空勤人员的高收入产生了绝对的吸引力,一旦成为空乘将获得至少十万的年薪待遇。另一方面相比飞行员苛刻的招飞条件,报考空乘专业已成为许多年轻学子圆梦蓝天的捷径。由此,民航专业在高校招生中成为了持续热门专业,空乘专业又格外受到青睐。
但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却并非如此,目前的状况就是学生无法就业而航空公司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企业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招不到适合民航服务的人才,航空公司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社会海选,培训上岗上来。当前在航空公司招聘培养的准乘务员中,毕业于航空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0%,其余高达70%的人才都是专业外的毕业生。也就是说更多的航空公司宁愿花更多的成本招聘并培训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才成为空乘,却并不愿意直接招聘该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空乘专业毕业生质量下降,企业对服务人才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并且很多的院校缺少相关的实训场所,并且在顶岗实训的过程当中不能发挥其功效,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由于航空公司在就业招聘上占有绝对的话语权,院校完全处于“失语状态”,难以与航空公司直接对话,航空中介公司便乘机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为了达到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院校在无法和航空公司建立直接的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就必须与航空中介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中介公司负责空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学生不仅要向学院交学费,并且还要向中介公司支付另一部分培训费。
各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但由于空乘行业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教师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航空公司的乘务工作,并接受其专业培训,从而导致该专业的授课教师并不是十分的专业,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也仅仅在理论方面,因此目前该专业的授课教师无法满足当前的岗位需求。而外聘的 “业界人士”虽有空乘行业经验,但没有经过专门教学培训,简单地将课堂教学等同于行业培训,缺乏教育理念及课堂组织方法,教学常规难以规范,学校也很难对这些外聘教师进行管理。
陆陆续续的完善教学体系,并申请一部分资金建设实训的场所,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当中,企业放下姿态,与学校进行直接的沟通,二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加有效的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在高校的师资方面,首先,将空乘服务行业人才引入高院校成为专业教师。入职后,对其进行培训并鼓励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双师”(教师和职业技师),促使他们将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专业的空乘服务理念引入到课堂当中,并帮助学生了解空乘服务行业及思考职业生涯定位。
第二,帮助承担空乘服务专业课程的教师寻求机会参加空乘行业培训。即便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航空公司的乘务工作,但可以通过航空公司中介参加培训课程,各个院校的空乘专业通过互访、互学等灵活的方式来获得相关专业知识,为空乘服务人才的培养储备坚实的师资力量。
各大院校对于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设计符合学生培养方案,并且该设计方案当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的适应单位的需求,从而促进我们国家民航事业的发展,使我们国家航空事业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空缺得到有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