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梅/甘肃省通渭县教体局教研室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以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
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以下因素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模式都是花架子;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做到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以问开始,无问无以成学。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我践行“问题导学式”教学法,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老课程到新课程的转变,教师有诸多不适应。首先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不适应。过去的教材编写一般采用的是演绎法,即先理论,后实践;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的是归纳法,即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其次,对教学方法和思路变化的要求不适应。旧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理解、运用,教师教学只要能把问题讲清、讲透即可;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知识要通过探究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再次,对教材知识的内涵要求不适应。只注意外延,不注意挖掘内涵。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问题,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科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提出的。
(1)学生分组:先将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个物理科代表,每个科代表除负责安排、督促、检查、收交、汇总、反馈本组的日常学习任务外,每周还要值一天班,负责全班的物理学科工作。意在营造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2)问题导学:提前一天,值班科代表负责将教师设置的环环相扣的导学问题分发给学生,并让各小组明确本组将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导学问题。然后由各组科代表组织、督促学生完成导学问题,而且要精心准备将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导学问题,并安排好发言人(发言人绝对不能固定,一定要轮流)。这样一来,全体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明确了学习任务,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改变,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师生互动: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课前精心准备的导学问题,全体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和补充,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拔和提升。在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者。
(4)课堂重现:课后,值班科代表负责将教师对环环相扣的导学问题的精准阐述、深刻理解及严密推理的内容分发给学生,使课堂重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调理的知识体系,又便于学生以后巩固、复习。
第一,问题导入,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入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根据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
第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时间上看,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占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习任务是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的。从内容上看,学生所预习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自主解决,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第三,探究解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合作探究的方法是学生之间交流探究体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自学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忌对讽刺学生,忌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第四,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悟,学习效益大大提高。总之,新课改是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认真反思,不断总结与调整,朝着课改大目标逐步迈进。
总之,“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