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在马克·奥斯本与约翰·斯蒂文森拍摄的《功夫熊猫1》(2008)给全世界观众带去无限欢乐后,梦工厂就开创了一条动作喜剧动画之路。随后,詹妮弗·余执导了《功夫熊猫2》(2011),并与亚历桑德罗·卡罗尼合作推出了《功夫熊猫3》(2016),三部电影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幽默文化。如果说电影的主题是中国功夫,并且在世界观等方面的完善上大量使用了中国元素,那么在叙事套路以及深层文化内涵上,《功夫熊猫》依然是属于“美式”文化的,尤其是其中的“美式幽默”十分具有解读价值。
人们普遍承认,在美国文化中,幽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交往以及大众传媒造成的“刻板印象”中,美国人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幽默感。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抑或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幽默都不是美国文化的专利,在“美式”幽默之外,还有如“英式”幽默等其他民族的幽默文化。另外,在每年问世的大量动画长片中,由于抓住未成年观众的观影兴趣等需要,喜剧性几乎已经成为这类电影的一种共性。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地分析《功夫熊猫》系列中的喜剧性,而没有将其置于属于美国的幽默文化这一框架下进行讨论,那么无疑有可能使研究落入泛泛而谈的境地,甚至让人忽视了《功夫熊猫》的美式属性,无法将其与同样具有类似成长模式叙事以及大量“包袱”的国产动画长片区分开来。
“美式幽默的产生有着历史、社会、流行元素等多重因素的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不间断的跨文化交流之中观众对于美式幽默的理解程度也变得更为深入。”以主人公阿宝为例,阿宝对于《功夫熊猫》中的幽默制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阿宝从一个功夫的门外汉,到成为武林高手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为“神龙大侠”之后近乎超级英雄的所作所为,也正是《功夫熊猫》被诟病为依然是包裹着美国意识形态的美式大片的重要原因。而也正是在这个被认为体现了“美国梦”的小人物身上,他身上的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或特点,都是与美国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或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美国的民族以及本土文化最早无疑成型于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本土流传的传说故事或民间俚语,甚至是通俗歌谣等,对于后来的美国幽默文化有着奠基意义。如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扬基”(Yankee,也被称为“美国佬”)称谓。早年扬基一词是英国人对迁移到北美的新英格兰人的一种带有贬义的、有着嘲弄意味的称呼。然而在后来的歌谣《扬基小调》、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德历书》中,扬基一词被赋予了虔诚、务实等正面意义,新英格兰人以自己身为“扬基”而感到自豪。这种思维的转化正是美国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的象征。而在对扬基人的理解上,人们一般认为其还具有质朴、滑稽可爱的一面,以与浮华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形成对比。而在熊猫阿宝的身上,就带有这种扬基印记。
阿宝对于山谷而言,是一个外来者,当地的土著主要是鸭子、兔子和猪。长大后的阿宝颟顸肥胖,看起来完全不是一位适合练武的人,浣熊师父一开始也不觉得阿宝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而阿宝肥胖臃肿的身材以及贪吃的特点,也为电影提供了许多笑点。但是乌龟大师却看到了阿宝身上诸多可贵之处,认为他可以成为拯救大家的神龙大侠,如勇气、坚韧和顽强,以及悟道的大智若愚等。在阿宝还是一个武功的门外汉时,他就敢于向盖世五侠都恐惧的大师兄泰狼挑战,阿宝还能拿出跟做菜一样的韧性来学武功,用自己肥胖的身躯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击打。这些其实都是早期美国人赋予扬基人的优点。早期人人不看好的北美人正是在幽默自嘲的精神下团结起来,乐观地对抗力量要远远强于自己的英国殖民者,并最终获得胜利。而在《功夫熊猫》中,阿宝即使是在战胜敌人,从缺点重重的无名小卒成为神龙大侠后,也并不以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自居,而是继续流露着自己傻乎乎的、爱吃胆小的一面,依然近乎天真,这也是一种勇于自嘲,但是又始终带有极为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式幽默。而这种在战斗中、在底层劳动者中成型的幽默也往往显得无拘无束,被诟病为太过外露、浅白等,尤其是在与强调绅士风度的英式幽默、讲究含蓄内敛的东方幽默进行比较时。
如前所述,美国幽默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曲折而生动有趣的情节与喜剧性的结尾,几乎已经成为动画人创造的共识。动画创作能够使主创最大限度地脱离现实的束缚,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建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界,赋予人物特殊的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行为。因此,在《功夫熊猫》这一具有表达优越性的动画中,美国幽默文化得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视觉上,《功夫熊猫》利用动画的创作自由度给予了人物具有喜剧性和传奇性的外表与人物关系,不断地彰显着美国文化中热衷于表现的普通人的励志成长过程这一点。在《功夫熊猫1》中,开面条店的鸭子爸爸平先生与阿宝之间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父子关系就已经带给观众不少欢乐。这一点被主创们在后续创作中进行了发扬。在《功夫熊猫2》中,阿宝和平先生的父子情深继续为观众制造笑点。在《功夫熊猫2》中,平先生收养了他认为是“孤儿”的阿宝,然后用“我喂你,然后给你洗澡,然后再喂你,然后不停地喂你”来表达自己的父爱。而阿宝作为熊猫很快长大,在体形和生活习性上与平先生逐渐形成了鲜明对比,先是又当爹又当妈的平先生要靠着小板凳才能给阿宝洗澡,最后家里所有竹制家具都被阿宝吃光等,这些都是具有温馨感又令人莞尔的画面。在阿宝成为神龙大侠后,白孔雀沈王爷夺占金属,制造火器,绑架他人,成为地方一霸,阿宝则义不容辞地去与沈王爷作战。平先生自然在家里对儿子十分牵挂,当阿宝平安归来后,平先生忍不住冲上去抱住他。而由于两人体形上的巨大差异,矮小的平先生几乎是撞在了阿宝富有弹性的肚子上,但两人一点都不觉得这是他们之间的隔阂。这无疑在视觉上是极有幽默感的,一旦父子双方被置换为同类动物,这种逗笑的视觉效果也就失去了。与之类似的视觉上,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给观众带来的幽默还有如阿宝因为针灸而在悍娇虎说着悲伤的故事时做出咧嘴吐舌的鬼脸,阿宝因为肥胖而无法潜行而只能跌跌撞撞地走小碎步等。
《功夫熊猫》在听觉上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台词上。例如,在《功夫熊猫1》中,哲学智者乌龟大师劝说阿宝时说过:“Quit. Don’t quit. Noodles. Don’t noodles.(放弃,不放弃;做面条,不做面条。)”当时的阿宝对自己成为神龙大侠毫无信心,认为自己应该回家继承平先生的家业做面条。乌龟大师这句指点迷津的话来自于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台词“生存或是毁灭”,而“noodle(面条)”在英语中做动词又有“愚弄”之意。乌龟大师希望阿宝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而是先努力做好眼前的事,享受当下,不被命运所愚弄。这里借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幽默感正是通过对经典的解构而形成的。而这样的幽默对于非英美文化圈的观众来说是较难理解的。正如人们所承认的,幽默体现着不同地域的审美心理,某种幽默往往只能在固定的民族或区域内为人理解或风靡,因为它表达的是民族某种潜在的思维或关注,它最终在向外传达时,投射出来的也是源头民族的形象。这有时候就容易导致幽默在传译时喜剧感的丧失。此外,配乐和音效也是电影听觉幽默的来源,在此不赘述。
《功夫熊猫》善于在先后衔接的叙事上制造幽默,在其中放大人物定位本身就具有的喜剧性。如阿宝在气质和外形上被设定为一个惹人发笑的胖子,电影中也表现了之前他因为太胖而让仙鹤给他针灸的时候老是找不到穴位。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他能够打败泰狼的关键。泰狼凭借自己的点穴功夫打败了盖世五侠,结果刚练武不久的阿宝却因为肥胖而让泰狼屡点不中,原本是练武的弱势反而成为优势,但是又十分合理,可谓充满了喜剧感。又如在《功夫熊猫3》中,阿宝和盖世五侠前去拜访浣熊师父,浣熊师父却说从今以后让阿宝来教盖世五侠,这让阿宝受宠若惊,并且表示自己实在不擅长教人。浣熊师父就展示了一手神奇的气功。阿宝惊喜地说:“我教了他们就可以练这个了吗?”浣熊师父却说:“你教了他们我就可以练这个了。”阿宝在师父面前呆萌耍赖,又崇拜师父的武功,浣熊师父对徒弟看似威严实则宠溺的关系在这种出乎观众意料的对白的跌宕中体现出来,电影的喜剧性也被点亮。
美国幽默文化甫一诞生,就有着明晰的社会功能,如“山姆大叔”“第二十二条军规”等词汇都来自不同时代脍炙人口的喜剧作品。时至今日,美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幽默既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又依然有着美国人的政治倾向或诉求。在《功夫熊猫》中,无处不在的美国幽默文化首先是由于人们对幽默的欢迎而保证了电影在世界上的强势传播。其次,在这种传播中,电影原本借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包括功夫、太极、气功等母题、各种建筑、服饰上的符号等,它们身上属于中国文化的文化特殊性就被淡化和削弱了,从而一种“文化政治”的目的得以达到。正如人们所指出的,“当我们感受了轻松快乐并在这同时或之后有所感悟和醒思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主创人员思想和才华的巨大传播力量”。在美国幽默文化的包裹下,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得以传播,西方话语下的美式生活态度得到表达,一种美国形象也由此建立起来。
另外这种强势传播,也最直接地体现了幽默的商业功能。相对于精英而言,商业片针对的消费对象自然是大众。而大众对电影进行消费的目的普遍就是获得娱乐。从迪士尼、梦工厂之前的创作就不难发现,幽默始终是其动画长片中不可或缺的。而梦工厂在总结了如成龙动作片等持续不断地创造票房奇迹的现象后,创立了“动画+功夫”,再以幽默注入其间的艺术范式,再加上美国电影中卓别林等喜剧大师建立起的肢体幽默传统,也给了主创以启发,于是《功夫熊猫》中正面人物往往狼狈不堪、插科打诨,但是又能传递出一定的内涵和正能量,而反派人物也往往喜感十足,令人捧腹。动画长片本身就必须被设置为老幼咸宜、“寓教于乐”的电影模式,而动画艺术在造型、动作等设计上的自由度又使其与幽默诙谐有着不解之缘。观众对于一部动画电影的审美期待无疑就是要在观影中获取一种轻松的、合家欢式的消遣。《功夫熊猫》中密集设置的美式幽默无疑迎合了这一点。
当人们将动画长片视为一种特殊的、更为灵活的喜剧表演形式时,就必须重视如何在“语言—视觉”这种交际模式中负载幽默。在《功夫熊猫》中,大量属于美国幽默文化的设定和桥段,传递给观众诙谐和有趣,使电影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电影中的美国幽默文化既贴合了动画艺术要求夸张、变形的效果,也折射出美国人的商业智慧与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