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的秘密
——读《青鸟故事集》

2018-11-14 16:42袁茂林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青鸟文体文明

袁茂林

一、美的迷离——镜像中的自我与他者

文本以《枕草子》为例阐释何为“不相称”,暗指“不相称”实质是文化误读而产生的碰撞。在文化不和谐的碰撞中,却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并将碰撞产生的美带入历史,而作者则以非历史的角度叙述因文化误读而产生的美。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换中,他者文明总能满足民族的自我想象。双方在误解中实现了想象的文明,并以此得到满足,无论是东方对西方的想象,还是西方对东方的想象,这都表露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将美好的事物寄于未知的他者界域。比如文本中对李商隐诗“穷波斯”的引用,民族对外国的想象,则认为“穷波斯”与民族对外国的想象是“不相称”的,因为波斯人不该是穷的。而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也同样如此,希望通过东方富饶的物质想象满足其对美好事物的追逐。由于空间的阻隔,地理区域还没被切分成多个板块,空间状态仍是一片混沌。由于地理区域混沌的状态,满足东西方二者对他者和自我的想象。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想象,往往先于精神的想象,所有的想象几乎都建立在对方的富饶想象中。物质的追求是驱使历史进步的动力,但物质的发展也破坏了被“误解”的想象,现实中的“——银树终是凡间之物,必有凡间的缺憾”。当现实变为“真实”时,东方的神秘和想象却沦为莫名的虚空。想象与现实的落差破坏了历史原本给予人的美,而作者却抓住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落差,重新填补历史本应有的美。在西方的视域中,中国充满了异域的幻想,无论是他们眼中的珍珠、丝绸、鱼鹰都具有奇幻的色彩。或许正是空间的阻隔促进双方的误读和想象。在他者的镜像中,东方虽然满足其物质的幻想,但他者中的自我镜像也投射出东方经济的繁荣。“银树”是“一面有着神奇魔力的双面镜子,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洲,在镜子两边相互凝望,他们看到的景象是相似的,唯一的区别是,他们都以为在镜子中看到的是对方。”,“银树”不仅是东西方作为彼此的镜像之物,它也是物质文明的象征。作者有意将历史故事化,甚至将空间碎片化,使空间整体在东西方的想象中呈断裂状态。在时间的循环中,东西方的想象逐渐从抽象变为具象,但具象的真实却破坏了想象的“真实”。美的打碎即是文明末日的到来。文本在历史的重回中重新定位了文明,自我感受的文明和他者眼中的自我文明,相异的二者却使世界文明呈现多元的缤纷,分别在“银树”的两边自守本土文明。

“美”是他者的想象,而他者想象中的美却也折射出自我文明的繁荣。想象的异端是物质文明给予民族的自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却因时间而不同。作者未将《青鸟故事集》的着力点放置个体的存在,而更多的关注民族命运的演变,同时剥去民族的外壳,以细小和琐碎的人物和事物探寻民族命运兴衰的源头。作者试图通过他者的镜像重整历史,使民族曾有的辉煌重现。民族历史的辉煌也曾是现代性的追随,如宋朝的纸币,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这都是民族繁盛的表征。曾经的历史赐予民族超现实的神奇,尤其在他者眼中,东方文明是超现实甚至胜于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东方曾有的文明无疑是民族强盛的标志,富饶的物产,一次次的燃起西方掠夺的欲望。物质既是文明的传播者,也是文明的掠夺者。想象中的他者促使双方追逐,同时难以抑制的欲望投射出他者文明对东方文明的虎视眈眈。叙述者将历史化为物质的符号,并以此将历史串联。想象中的美曾经迷离了他者的双眼,同时美的想象又成为了民族历史的伤痕。

二、失落与希望并行的文明——时间与历史

“时间是日光下移动的阴影,是一滴一滴的水珠,是细沙的长流。”在东方的时间概念中,时间存在于万物的一切。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却使中国人民“听到时间的声音”。此前碎片化的空间逐渐转化为统一的线性时间,在东方“——人终于捕捉了时间”。时间不再是“日光下移动的阴影”而是大钟一圈又一圈的沉闷提醒,此后东方的现代移向了西方的机械文明。被繁盛物质包裹的东方文明,开始显露出它的溃烂。使东方从外部的繁盛走向了内部的腐朽,并沉迷于自我的物质镜像。在镜中,东方只看到镜中的自己,而忘却镜子的另一面也投射出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渴望。当东方的物产不再输出而是输入时,大钟上的时间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现代文明的发展背后隐藏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掠夺的权力。历史曾经给予东方繁盛,而时间却给东方带来掠夺。时间本是虚无,而西方却将时间变为具体,使钟摆上的数字记录时间留下的影子。东方在他者面前的自信随着时间也一并被带走,时间记录了东方的衰落,却让历史告知东方衰落的真相。坚固的东方文化体系,丝毫没有察觉西方他者的敌意,在封闭的王宫中,统治者仍以为其所拥有的即是一切。如果历史在时间之前给予他者的是文明的想象,那么历史在时间之后统治者遗留的却是历史的幻象。而曾经兴盛的文明失落在西方现代文明中,时间夺去东方的自信却赐予了西方文明入侵的权力,西方文明的扩张无不是其权力的扩张。西方的物质逐渐占有东方原有的市场,新兴的机械文明带给东方不一样的乐趣,却没有激发如西方此前对东方文明的物欲想象。西方文明在东方的土地肆意的扩张,文明的碰撞变成西方单向的叩击。东方文明在误读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的身份和地位,时间是线性的,因此它是发展的,而此刻的时间却让东方文明停滞于自我想象的镜像。同时,新兴的翻译使东方文明陷入对西方文明的误解中,“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的每次相遇都是深不可测的陷进,匪夷所思的差错、误解、幻觉和欺骗在其中翻滚沸腾。”新一轮的误读,使文明最终失落在翻译所编织的谎言中,而这谎言却来自东方。时间改变了东方文明自我的定义,“三寸金莲”成为文明耻辱的象征,世界的价值观统摄东方的价值观,并在东方取得合法的地位,现代被重新定义。追随西方的脚步,或许这就是文明。“三寸金莲”不仅是肉体的伤害象征,同时也影射出西方文明对东方原有文明的伤害,使东方文明失去原有的自信,而忘记历史的兴盛。

时间虽然带来的伤害,但能用曾经兴盛的历史弥补。历史反射出东方文明的没落,但也促使东方文明找出衰落的源头。过去的历史遮住了东方文明的弊处,而时间却将其一一掀开。在与西方的对话中,东方文明需要反省而不是迷失。作者将历史与时间搁置一处,不仅仅是为了怀念曾有的辉煌,更是希望以此来重拾民族的自信。尤其在西方文明充斥的当下,民族自信的重拾对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自信来自于自身的强盛,而正在发展中的东方与西方的文明发展相比仍处于弱势,那么如何才能拾回自信?重新回顾历史对正在发展中的民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强盛的历史总能使民族重拾自信。失落的文明必然会带给民族伤痛,同时也会引起民族自我反省。历史与现在的对比,映衬出过去失落的文明,也透出作者的感伤。“我们热爱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但我们对‘历史’和‘传统’有一种非常非常独到的理解”,如甘州的塔倒,人们认为“旧”即“新”,只要重新修建,木塔就仍然存在。正如东方文明对待西方文明一样,历史在自我的想象中仍然是原样而没有发生改变,只要重新修建即可继续繁荣。一方面,文本反映出东方文明对待历史和传统的态度(或许这样态度不利于东方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东方人独有的乐观心态。历史给予的不仅是伤痛还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时间与历史并行实质是失落与希望并行,若能在失落的文明中寻找到希望,那么重拾民族自信就因此有了意义。历史使作者在想象中徜徉,同时历史又赋予其使命告知人们希望。“我们的历史乐观主义往往是由于健忘,就像一个人只记住了他的履历表,履历表记录了他的成长,但是追忆旧时光会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没有离去,一切都不会消失。”,时间记录了历史的伤痛,而历史却能给民族带来希望。即使在全球化的境域,召唤历史文明对于民族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自由的“元写作”——叙述的新视角

文体的追求实质是对民族文明的追溯和对自由的向往。《青鸟故事集》以其名暗示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历史的追溯中兼容多种文体。作者渴望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取新的养分,“这是一种精神,绝不仅仅是文体问题。原典是强力的语言和强力的精神,混沌未凿,它根本拒绝归类。”,最本源的文学,才是最有力量的叙述。作者的向往和追求使其将精神实践于文本的叙述策略,对历史的想象和美的追求使文学的叙述与文本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用“不相称”的叙述奏出最和谐的交响,历史与文学的交织突破文学原有的格局,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东方文学生命力的体现。文本的开始,历史与现代空间并行,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历史,以此解构历史的大叙事。通过作者想象的介入,历史从抽象的事实转换成想象的故事。故事与历史相结合,历史变得更加具体,并在想象的历史中渗透着作者对传统文明的呼唤和追求。在文本的前半部分,历史是充满想象的,历史是美的。在他者的镜像中,东方文明充满神秘和美,满足西方文明对物质的所有想象,东方物质繁盛给予西方诸多想象,因此文本的前半部分,故事性很强。比如“抹香”、“布谢的银树”等部分,历史都充满了想象的奇幻色彩。现实与虚构相结合透露出作者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文本的前半部分历史是非线性的,历史主要通过故事拼接而成,历史不仅是物质的繁盛,并且古人的富有不止于现实的现象,而是“指向某个超现实的表征”历史被浓缩为物质符号的表征,如“珍珠”等。在文本前半部分,历史是充满想象的,作者也将历史的想象化作叙述的自由。而在后半部分,自“利玛窦之钟”开始,西方时间概念的引入,时间的概念不仅使民族历史发生改变,而且将文本故事性的历史转换成线性的时间,文本叙述的改变与历史发展变化相一致。线性的时间记录的不再是历史的辉煌,而是“现在”的伤痛。而作者对书写文体的有意“放纵”,实质是其对后殖民主义的隐忧,原有的东方文明在西方的侵蚀中,逐渐失去了方向,而作者渴望通过杂糅的文体唤醒民族沉睡的文明。“元写作”不仅是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溯,也是作者意图通过“元写作”的方式打破全球化所带来的以西方为是的文学标准,以此重建民族的文体。对时间的追随,使东方文明一直都在西方的巨大阴影笼罩下,失去自我民族的特性。文体的选择,使作者追溯到原初文化。用《青鸟故事集》作为例证,最强有力的是原生态、民族的文学,而非束缚于理论或文体规范的普遍写作。

自由的“元写作”不仅是对文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也提供给文学新的叙述视角。文本中故事化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自信的重拾,而非以过去强盛的历史作为自我满足的自欺。作者对西方的文明,并没有一味的否定,也未将责任归咎于现代的文明,作者希望以“元写作”的方式带来文学的反思。通过《青鸟故事集》所采用的故事化和线性时间的叙述模式,透露出作者渴望在全球化同一的阵营里,民族文学能有新的追求,能够通过古有的文明找到新的起点。因此,《青鸟故事集》的叙述突破文学常规,将历史与想象,真实与虚构,小说与故事相杂糅,并以历史作为脉络,将其他文体穿插于历史线路中。这样既使历史充满了文学性,又使小说因历史而真实。在虚构与真实的相互交错中,实现作者“元写作”的自由追求。文本通过重回历史,寻找文学发展的根源,通过“青鸟”的故事叙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者采用的“元写作”对文本来说,实质是一把双刃剑,多种文体可能会使小说缺失一定的文学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元写作”是文体发展的创新,对现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青鸟故事集》则是最好的见证。

猜你喜欢
青鸟文体文明
《青鸟之城》
请文明演绎
避雨的鸟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漫说文明
另类文体巧谋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青鸟“战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