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近年来,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问题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不但要面临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困难问题,还要渡过在校时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阶段。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增多。综上所述,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于社会阶层定义,有相关研究把现今我国的社会成员划分成10个社会阶层和5个社会经济等级。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不同的集团成员存在差异性。社会阶层是由职业、成就、社会互动、财物、价值取向和阶层意识6个方面决定的。所有人都占有一定的资源,但其占有量各不相同。用占有量的不同来区分人们处于哪一个阶层[1]。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一种状态,通俗而言即人们对于其内在因素或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对于任何事物或环境都能够更好的去适应。也就是说当人们遇到了任何无法解决的障碍或是困难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过重时,心理也许会因此被击溃从而导致心理上拥有了一定的缺陷或是障碍。能够有效合理的克服任何障碍或者困难,使自
身的心理达到一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2]。
学生步入大学之前,除去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原因寄读外,大多数学生依然是放学后同家人一起居住,生活上依赖父母的地方较多,除去学习方面几乎不用担忧其它问题;而步入大学生活后,班集体变成生活的主要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的生活区域,同室友的相处方式成为部分学生要面对的难题,日常生活也要全部自己处理。对于那些习惯依赖家庭、依靠父母的学生来说定会形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若不能正确排解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在大学之前学习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进入大学后学生要选择某一方向继续钻研,专业性较强;中学时期老师日日陪伴,天天讲解;而大学就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遇到的难题,独立支配课余时间。这种自学式的学习方法若是学生长时间不能掌握,以至于无法提升自身学习成绩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怀疑学习的专业是否还有发展空间,怀疑自身学习的能力是否不足,学生的自信受到打击也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对于学校的选择是“就近读书”,同学间居住的比较集中,有些学生甚至拥有一些从小学、初中、高中玩到大的伙伴。相似的语言、习惯、爱好等构成了牢固的朋友圈。但是当学生跨入大学后,周围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地域不同,习惯、风俗、甚至于语言都产生差异,部分同学会在心理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继而变的情绪敏感,沉默寡言,继而侵蚀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时期的课余的活动和学生的工作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明确告知学生具体该如何操作,个人承担的工作量较少;而大学强调自我管理,集体性活动多,承担的工作多,学生若是长期不适应这种生活就会导致对工作的主动性大打折扣,身处其位却不知怎样谋划其工作,心理上的压力就会累积,逐渐超出承受范围。
同样的社会环境、风气等多方面原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其环境是指社会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面等,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刚就业的大学生会感受到来自工作上的压力以及处理与领导或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使其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准备,从而无法适应身边的环境及其他因素。例如:领导的指责,同事之间的抱怨、客户的投诉等方面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内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于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引导时,需要注意其引导重点。应以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基础来正确的树立其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抑郁、焦虑这一问题的发生。其次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在对于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引导时,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在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时,其情感和人际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如果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经过长期心理压力的沉淀就会导致抑郁或者焦虑等心里顽疾。所以应在思想上给予开导或是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从原因的根本去分析并慰藉学生们的心理,使其心理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舒缓,情绪可以及时的释放,化解可能产生的抑郁或焦虑等潜在的负面因素,保证其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