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云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舞台美术家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描述构筑舞台空间,将多个画面置身于一个舞台画面中,以此来表达剧本中人物的生活、心理活动空间。景物的各个造型与各个角度形成了垂直于平行的线条角度,运用立体主义的画面、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手法营造舞台上三度空间的错觉创造。同时演出空间与演出事件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空间画面也营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平面构成画面。
塞尚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自然界,一切皆以球体、圆锥体、圆柱体为本而形成。”这句话成为后来立体主义画家的信条,对各行的设计行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立体主义画家打破原有的写实画法,力求追求原始自然生物的形态,画面用各种几何形体来表现风景物体。
立体主义画派对空间的意义与表现有了新的突破,主要变现在三方面,一是把物象用各种几个形体来表达;二是不但要把物象表现出来,还要把物象的六个面,通过阵列、聚散、夸张等形式展现在一个画面中,形成具有变化的空间;三是运用物体的材质来表现全新的空间画面效果。
由于舞美设计师对剧本有不同的理解,对舞台美术在演出中的作用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在对舞台设计的实现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立体主义与立体主义舞台“立体主义”画派是从非洲黑人的雕刻和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你必须在自然中看到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这使得毕加索等画家专著用几个形体来表现自然形体,且常在作品中通过错接、重叠、错视等手法把几个形体进行切割,形成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画面。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方法是一种风格、一种观念、一种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他对20世纪舞台美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空间观念、结构概念。打破了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风格,打破了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现实和理想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一个舞台设计的世界。
立体主义的舞台演出用几何形式表现,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形体切面,互相重叠、组合。它早期强调形体,用色简单,后期色彩在画面上起了有利的作用,色彩富有装饰性。立体主义强调模型制作、立体景,人物造型要求和布景风格统一,服装上常采用粗犷和对比强烈的设计,在质感和线条等方面突出立体感,有时让演员穿上硬的,厚的,帆布衣服带面具。
苏联导演最早运用立体主义主义布景,他认为任何自然形态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几何形态更能表达宇宙万物的变化,富有节奏的几何空间能让演出更加具有节奏性,演出更具有张力。他说“经过多少个世界,山脉由于经受了大气压力而山崩,结果呈现出这种形状而不是另一个样子,这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立体主义的出现更好的契合他的戏剧观,在他的作品中,都是建立在立体主义的抽象空间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的作品。
《图兰朵》故事取材于中国,人物由意大利假面喜剧中得来,故事情节怪诞。它的舞台由各种光怪陆离的几何图形,组合成充满奇幻色彩的空间,大幕是可移动的大幕,与布景造型同意,左边舞台上有一个圆形的升降台,在剧中象征太阳火月亮,整个空间非常迷幻,散发出图兰朵的神秘气息,演员在里面的即兴表演更是充满热情和活力。
科尔泰设计的歌剧《士兵》,舞台上设计了四个表演区,用基础的平台作为第一层表演区,楼梯的支架作为第二层的表演区,立体的造型平台(由人体的特写部分乳房)作为第三和四层的表演区。整个舞台由嘴、乳房和臀部的三个立体雕塑装置构成,同时舞台的第三层可作为LED的头社区,舞台形象非常犀利,完美表现出剧中“妓院”等场所,表现了对十八世纪的军队虐待女性行为的批判,舞台效果非常具有张力,发人深省。
《中日歌会》的舞台也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运用积木式的形式搭建出单纯、质朴的舞台空间,舞台的主体形象为椭圆形,舞台的后方由六层椭圆的弧线型构成,以此来代替檐幕和侧幕,使得舞台空间向后延伸,舞台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感。舞台的四角由四根倾斜的柱子,想舞台上方交汇,构成舞台的主框架。舞台空间造型简洁、结构新颖,不同几何形体的错解形成的舞台空间,具有现代气息,为观众提供了空间想象力,也我表演者的表演提供更大的支撑。
立体主义所追求的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也成为了舞台设计家在舞台空间创作中的重要手段,这种舞台设计往往与剧本中所描述的布景“不一致”,但它更加挖掘剧本深层次的内涵,受到广大设计者和广大设计者和设计的追捧。
注释:
①刘海栗.刘海栗艺术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367.
②泰伊洛夫.戏剧艺术[J].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