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2018-11-14 04:49
电影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潜龙德勒姜文

周 洁

(中国计量大学 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0)

《邪不压正》如同姜文其他电影一样,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姜文通过对现实的夸张与变形,对事件的暗喻与解构,辅以调侃戏谑的语言、冲击力十足的画面,将民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时局、泥沙俱下的人性与荒诞不经的故事糅合在一起,构成了电影中充满黑色幽默,却又浪漫疏阔的奇诡视听奇观。

影片中的北平城有着巍峨的城墙、庄严的牌楼、鳞次栉比的屋舍,远观一派东方气象。然而,城市里四通八达的街道上穿行着汽车、自行车、人力车;说着“洋文”的中国人和操着一口流利北京方言的“洋人”交谈甚欢;穿着旗袍、马褂的中国人与穿着西装的“洋人”在六国饭店里抽着雪茄、喝着香槟……

快速切换的镜头与迷离暧昧的光线,交织成一番犹如醉梦般光怪陆离的民国景象。不过,恰恰因为这些场景曾真实存在于历史当中,才形成影片中东西方场景交融,东方式武侠与西方式精神相互博弈的怪奇景观。民国时期的“奇”“乱”与姜文的“怪”“坏”相得益彰,构成了这部令人目不暇接、忍俊不禁却又满目迷惘、心生悲凉的姜文式民国“奇谈”。

一、“复仇”母题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北平冬季酷寒的冷夜,昏黄的灯光映照在白雪之上,带来仅有的一丝暖意。少年李天然一脸懵懂地倾听着师父的教诲,片刻后,他亲眼目睹师兄朱潜龙伙同日本人根本一郎杀死师父全家的惨景。侥幸逃过一劫后,李天然自此背上了血海深仇。

李天然对朱潜龙与根本一郎的仇恨可分为四重:第一重,他身为孤儿被师父收养,师父师娘被朱潜龙等人杀死,此为杀父(母)之仇;第二重,师父传道授业,教他一身武功,此为弑师之仇;第三重,师父许诺将师姐嫁他为妻,此为戮妻之恨;第四重,师兄朱潜龙向他连开数枪,误以为他死了之后,放火焚“尸”,李天然强忍烈火焚身的剧痛才苟且偷生。杀父、弑师、戮妻,再加上试图杀害自身,四重仇恨相加,可谓不共戴天之仇。

中国的老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五年后,李天然带着特殊身份与刻骨仇恨从美国归来,意图向朱潜龙与根本一郎“复仇”。但是,北平复杂的时局、对方目前的地位、蓝青峰的暗中操作等一系列障碍,使李天然呈现出哈姆雷特式的犹豫、迟疑、胆怯、彷徨,从而导致复仇迟迟未能成功。

产生这种结果的肇因是显而易见的,前往美国后,李天然与“仇恨”根植的土壤已经相隔甚远。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学习外科医学知识、锻炼特工技能,唯一支撑李天然的“仇恨”还被养父亨德勒形容为情感创伤造成的偏执,认为他应该寻求医治,而不是“复仇”。

“缘自古希腊的西方文化精神看中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证意识,弘扬以荣誉、尊严和权力为内核的人道关怀”。可以说,西方式“复仇”母题往往出于血缘义务与家族荣誉,因此,在亨德勒看来,李天然执着于“复仇”的意识是脱离个体价值确证、缺乏内在行为动机的无意义行为。比起“复仇”,西方文化语境显然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可以确定的荣誉、尊严以及幸福。对于“复仇”叙事的关注重点,往往在于复仇的“过程”。所以,片中亨德勒多次劝说李天然放弃复仇,远离北平,返回美国当一名普通的医生。

影片同样身负仇恨的还有女裁缝关巧红,因为仇人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因此十年来卧薪尝胆,隐忍不发,暗中布局。她也走过“弯路”,也曾经希望假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复仇”,然而最后她选择亲自动手,“报仇,只能靠我自己。一个人,一把枪,足矣”。

由此可见,东方式“复仇”母题往往是孤胆英雄式、独行侠式的,出自恩怨情仇的激烈冲突,属于个人情感的强烈迸发,整体追求“快意恩仇”的美学效果。为此,复仇者可以不计后果、不拘泥过程,采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只注重最终“复仇”的“结果”。只要复仇者的理由符合伦理诉求,即出自“忠、孝、仁、义、信”等目的,那么手段是否残忍、行为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公序良俗,都可以放置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东方古典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常可见超出“常理”与“法理”范畴的极致复仇手段,如《水浒传》中杨雄杀妻等,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受众的理解和接纳,只要其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俗常信念。

《邪不压正》中两个“复仇”者,关巧红与李天然,二者一明一暗。李天然为“复仇”而来,并将复仇视作自己最重要的目的,行为举动却轻浮跳脱,不着边际,基本靠本能驱使,多数时间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关巧红则一直隐忍不发,暗中筹谋,聚集势力,伺机而动。影片中,关巧红是作为李天然的指引者、帮助者等形象出现的,在李天然迷茫时给予鼓励与指引,在李天然的行动中进行卓有成效的协助。在这一叙事线索中,也隐现俄狄浦斯情结的端倪,即李天然认为自己应该为师父的死负有责任,而养父亨德勒实际上又是间接因他而死。最后,在挫折与伤痛中,李天然数次用武器指向精神父亲蓝青峰,显现出明显的“弑父”倾向。而他一直追随的关巧红,对他精神上的“抚养”已相当于“母亲”的身份,自身的软弱使他极力靠近关巧红,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与满足。

二、东西方文化冲突

《邪不压正》从一开始便点出了“讲究”二字,在其后的影片中,这两个字也反复出现。“讲究”是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的层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讲究”的中国,在战乱的冲击中,再难维系自身的“讲究”。

影片中,维持着旧社会大家长体面的师父,遭遇到了沆瀣一气的朱潜龙与根本一郎的威逼。面对来势汹汹的二人,师父坚决地拒绝了用自己土地种鸦片的要求,随即遭到二人的突袭。一方是手持代表西方现代科技武器的枪支的中国人,一方是手持日本武士刀的日本人,合力绞杀了代表旧日文明与武术传承的师父一家。这是一个鲜明的符号,代表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日本对传统旧中国秩序的颠覆与杀戮。

在鲜血与烈火中,那个深谙东方“传统”的少年李天然浴火重生,挥别惨痛的过去,与懵懂青涩的“童年”决裂,前往美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当“重生”后的李天然回到中国时,他对中国的了解甚至及不上养父亨德勒。“我送你去美国学医,就是想让你过得好。”絮絮叨叨的亨德勒,就如同每个中国父母一样,唠叨着“父母总不会害你,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话。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如此鲜明地烙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上,东方文化的接纳性、包容性与同化性可见一斑。

在经历了格格不入的阵痛后,李天然在关巧红的指引下逐步成长,再次融入东方文化语境当中,正视自身的弱点与不足,重新走上“复仇”之路。影片最后,李天然换上的白色长袍,意味着李天然的“根”依然深深根植在中国。

三、结 语

一边是飞檐走壁的武功,一边是迅疾如电的子弹;一边是做手术刀放开小脚的关巧红,一边是心心念念想当皇后娘娘的唐凤仪……西方与东方,新与旧,激烈的冲突造成了视觉和情感上的荒谬性,而正因其真实,才显得愈发地荒谬。喧嚣纷乱的旧日北平,既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也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表现,在姜文的编排架构下,荒诞、离奇、血脉贲张又寥落凄凉,有喜有悲,足可回味。

猜你喜欢
潜龙德勒姜文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寻找德勒兹
关东大火坑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潜龙师对解读契丹文字辽代国号的学术贡献
潜龙先生八秩寿序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