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四梁八柱”
——解读《电影产业促进法》

2018-11-14 04:49杨志宇
电影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创作文化

杨志宇

(北京电影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四梁八柱”是形象改革的比喻,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的框架。中国的电影恰逢盛世,无论是电影产业规模、影像创作风格、电影美学特质,还是电影学派构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中,中国的电影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中国电影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需求的同时,应运而生了中国电影学派,其目标便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

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导向,将“四梁八柱”外化为 “四梁”,包含着产业升级、管理制度、发展方向、机构改革;同时坚持“八柱”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三人民”创作、活用文化传统、摹写时代历程、加强对外传播、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保障人才繁荣、打造协同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对电影学派进行聚焦,为中国电影文化传承创造完整体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一条优化路径。

一、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四梁”:塑造依法新思维

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成就与决心,为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迈进提供了法制保障。电影产业塑造有法可依新思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着手。

1.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从顶层设计上自电影管理层面对电影产业进行升级。其第五条款规定:“国务院应当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该条款的目的是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2.管理制度是电影管理机构根据市场与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对电影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

当前中国电影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票房过亿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超过北美,内地综合票房已经达到202亿元,跃居世界第一,创下新的单市场单季度票房世界纪录。其中,国产电影票房高达150亿元,占比74.2%。

高速增长的背后需要中国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以便于从宏观上对电影市场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电影生态环境。《电影产业促进法》三十七至四十条款之规定,目的是依靠立法,扩大监管范围,完善监管措施,细化监管程序,税收、土地、金融、保险政策等,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对电影行政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创新性进行结构性支撑,有利于中国电影学派夯基垒台,稳步前进。

3.激发活力。正如广电总局原副局长、电影局长张宏森说的那样,中国电影新时代的第六个成就是“在产业的中下游,宣传发行放映、影院基础设施建设都涌入了大量活跃的新鲜经济成分和社会力量,使中国电影从资本贫血、资源贫血转变为资本充足、资源广大”。

电影产业的下游,从制片始,经宣发、放映,影院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于电影衍生品研发都涌入了大量活跃的新鲜经济成分和社会力量,以2017年电影《前任3》为例,该片取得了20亿的票房收入,3000万的小成本电影在票房上的强劲走势,与其宣传发行,乃至院线基础设施建设不无关系,猫眼票务平台功不可没。其倡导的“全链路、新场景、赋能产业”公司理念,紧跟电影发展规律,通过其影片出票量统计和营销费用查询等功能,使得制片方、发行方能根据数量分析,适度地运用灵活的方式,调整电影宣发战略,提升宣发效力。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款之规定明确了企业、个体工商户具有与所从事的电影放映活动相适应的人员、场所、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的,“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从事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电影放映活动”。电影制片主体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放宽,使得小成本的电影在院系获得了生产的空间,一批品质优秀的独立电影进入院线,进行排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相爱相亲》《冈仁波齐》《不成问题的问题》等“新学院派”风格影片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4.机构改革。《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的最终目的是对电影管理机构进行改革,用政府的无形之手,抓好市场,促进电影产业 “优而精”发展。但是市场是由商品和流通渠道两个方面构成的,商品的样式、质量直接关乎消费者的购买与选择程度,培育市场离不开电影商品的优质化与多样化,《促进法》第三条之规定“从事电影活动,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电影的社会属性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事实面前,如何做好做强电影的经济价值是新时代电影管理机构的重要任务。

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发展,新时代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广电总局电影局升级为中宣部辖管,依法行使“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控内容尺度”等职责,新组建的国家电影局具体职责: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等。

二、构筑电影学派“八柱”,兼顾“双效”统一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内、对外的双重功能,以建设中国电影学派为契机,以“八柱”为基本原则,其准确的表述是以下八个方面,即坚持“三人民”创作方向、活用文化传统、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对外传播、明确政治导向、保障事业繁荣、打造协同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电影学派的创作要坚持“三人民”的创作方向

中国电影学派“为人民服务”创作可追溯至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1932年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形式都较之前的电影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了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之风格。1933年号称“中国电影年”,影片《姐妹花》《渔光曲》在观众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其故事创作来源于当时中华大地人们遭受的苦难,电影人用时人看得懂的视听语言,外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现实与希望中,构建起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局紧张的政治危机中,百姓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对现实的悲观,对未来的希望,使得左翼电影人提出了现实主义主张,创作出了《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经典影片,这一阶段各种电影语言交织的电影叙事系统,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抗战的艰辛,号召人民群众,要心怀祖国、心怀抗战。1940年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了文艺座谈会,提出了“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做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的对象的论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电影创作根据政治要求,提出了“人民电影”,电影向“为人民服务”转向。

历经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高潮,“人民电影”在群众中形成约定俗成的观影习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电影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一批反映人生、人性的电影,以“服务人民”“代表人民”的目标呈现在银幕之上,使观众与影片联系紧密。《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从生活出发,发掘生活的内在,启发人生与人性。

1982年,后来被称为“第五代”的电影人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成立了电影创作小组。他们秉承“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理念,以特有的镜头,表现中国土地的沉思,拍摄出了《黄土地》《猎场札撒》等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理论思想是时代的召唤亦是人民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创作,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艺术家”,将对电影质量提升作为电影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电影人在创作中的重中之重。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等作品正是在这一方向上,探索电影类型的多样性,故事叙事的可行性,观众口味的趋同性,成就了电影的高票房,也为电影创作指明了方向,即“三人民”。

(二)活用文化传统

中国电影学派的基本方向是“活用文化传统,赓续中华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中国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中国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中国美学精神融入艺术理念,外化为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影像表达。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自此之后,电影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割舍不断的联系。具备“文以载道”功能的中国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了社会问题片、武侠片、神怪片样式影片,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的影像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电影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故事中,寻找电影素材,丰富打造的结果。

先秦大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对诗性创作提出明确的表达,尤以“赋、比、兴”三种最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中国电影自然而然地对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1931年上映的影片《桃花泣血记》中,片首一段诗开启了主人公的颠沛命运:“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艺术样式,而其中以中国武术最为世人津津乐道。中国武术文化形神具备,一招一式中孕育着东方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1928年张石川、郑正秋拍摄电影《火烧红莲寺》,影片中的刀光剑影铸就了“武侠”的崛起,引起群众普遍关注,掀起了武侠电影热,三年之内连拍18集,万人空巷,成就中国武侠电影之最。正如贾磊磊所言的中国武侠电影,它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国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30年代的中国影片,武侠片占据了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更是在自身文化传统中,不断发展、不断活用。开创了电影事业的新篇章。第四代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演郑洞天教授指出,在中国电影中体现的传统文化:一是色彩和造型的图腾,二是人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展示,三是东方人文特征的叙事语言。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对中国颜色、中国图腾的活化,拍摄出了《黄土地》《红高粱》等艺术精湛的作品,使中国电影以符号的形式呈现于世界人民面前;谢晋三部曲《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牧马人》以伤痕著称,通过写人与人的故事表现中国人在民族命运变迁中的情感纠葛;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融合得更为贴切,《钢的琴》《相亲相爱》的现实主义电影用世界人民看得懂的东方叙事语言,走向世界。

(三)摹写时代历程

中国电影学派的主题内容之一便是“摹写时代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从旧制度、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变迁中,形成了“人民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描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1950年,石挥导演了《我这一辈子》;1950年,王滨、水华导演《白毛女》;1963年,李俊拍摄了《农奴》;1965年,谢晋导演《舞台姐妹》,电影创作根植于这个时代的现实,提交电影人对家国命运的反思。“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迎来了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创作高潮。第四代、第五代前赴后继,直击后“文革”时期的社会弊政,运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平民现实主义风格。1981年第四代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郑洞天带领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拍摄了《邻居》;1983年,同样身为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的谢飞执导影片《我们的田野》;之后又在1986年,谢飞导演了他的女性作品《湘女潇潇》。

1982年电影学院78班的电影学子们毕业之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用镜像对人性、人生进行阐释,拍摄了《一个与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改革开放政策的电影作品。第五代电影人通过影片从叙事、镜头语言、画面及色彩酝酿出了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品,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源头。

以电影《邻居》为例,该片讲述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幢职工宿舍楼里,几户人家为了改善住房环境发生的波折。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以典型环境中的电影人物,在锅碗瓢盆的乒乒乓乓中,折射中国百姓的现实。郑洞天导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注黎民生存境况,以朴实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透视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并以此体现电影的意义。

随着电影产业进程化发展,90年代的电影在电影人的镜头中展现了时代变革给人带来的冲击。黄健新导演了《黑炮事件》《红灯停,绿灯行》《脸对脸,背靠背》,其创作根植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在社会经济改革浪潮下,聚焦人与社会。

(四)加强对外传播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对优秀电影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并综合利用外交、文化、教育等对外交流资源开展电影的境外推广活动。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十二条规定,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其重要职责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交流等。

电影是具有综合性、视听性、包容性,在审美上具有生活性、大众性、故事性和世俗性,在叙事上具有戏剧性、矛盾性和延宕性的文化集合。电影是商品,亦是文化艺术品,其具有认识、教育、审美、文化传播的功能。中国电影在自身创作风格、思想文化内涵的净化中,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东方形象。

在中国电影本土化语境中,倡导“国际诉求”要根据中国电影创作实际出发,用“内容”为核心,努力塑造人物的鲜明性格,用近乎好莱坞的叙事结构,去打动西方观众。以《战狼2》为例,作品在制片中,通过巨额投资对电影场面、特效进行刻画,用东西方双文明的叙事风格及语言在中国及北美市场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它不仅具有西方影片的品质,还兼备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在主要人物的设置上,既有冷锋的沉稳之道,也有卓亦凡追求自由,待人真诚,具有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融合角色。

同时,电影作为商品,需要准确把握传播对象,选择分众式切入,培养国际观众。中国电影要处理好电影媒介的“设置议程”功能,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让国外观众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用银幕塑造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中国形象”。文化社会学有一个重要理论是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政治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与西方文明的交互中,要在运作层面下功夫,从合拍片、宣发、运行机制向国际水平接轨与看齐,做好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塑造中国电影的海外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总书记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带的提出,使得中国电影在不断开拓和创新合作模式。中国电影文化点点星光在西方点亮。

(五)坚持正确创作导向

每次在影院观影时,出现在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因上面写有“公映许可证”以及电审字号,一直被视为电影的“准生证”。

《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将“公映许可证”的重要地位提到新的高度,以法条的形式对“许可证”进行了法律规定,其强调:未取得公映许可证的电影,不准以任何形式发行、放映(包括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传播),不得制作为音像制品。同时,个人擅自提供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电影参加电影节(展)也被严令禁止,违者除会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外,情节严重的,自受到处罚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活动。

中国的电影事业,是中国人民的电影事业,亦是中国共产党的电影事业。国产电影始终坚持政治鲜明的立场: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和保障电影创作自由,倡导电影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同时也规定了电影创作中坚决抵制的行为: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煽动抗拒或者破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诋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煽动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危害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散布他人隐私,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六)保障人才繁荣

没有一流的电影教育,就没有一流的电影人才;没有一流的电影人才,中国电影便无法形成在世界范围有影响力的影像风格。中国电影学派为当下及未来的中国电影专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身处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电影专业教育高等学校。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办学目标与行动计划。从本科教育到硕士教育、MFA以及博士生教育,北京电影学院在“单科指向,多科协同”的目标下,探索出了电影人才培养规律及机制,清醒认识电影学科的学科特性,重视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特色发展,着力引导在学科轨道上不断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硕士阶段教育,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整合全校师资资源,开授了《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公共课,业内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冯远征、录音师陶经、著名剪辑师周新霞等走入课堂,从实际出发,解读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应秉持的心态与责任。

同时在我校博士生导师谢飞老师的积极推动下,研究生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在全校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电影新人长片计划。2015届毕业生德格娜制作完成影片《告别》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2016届毕业生朱员成拍摄出《盛先生的花儿》取得“较好叫座”的声誉。

(七)打造协同合作

中国在经济结构性改革中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中国电影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成为文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创作、电影研究、电影科技、电影教育、电影文化传播等元素在集合中交织,共同谱写了文化集合新篇章。各个元素需要相互协同才能发挥中国电影产业巨大潜力,发扬中国电影文化内在韧性。

中国电影学派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期,适时地提了出来,它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高度内涵的文化集合。在内部机制内,中国电影要以“内容”为王,在电影产品研发中不断创新,探索多类型创作,在制片、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中,加大与电影教育的协调合作,建立电影创作生态发展圈。

在外部,加大与电影投融资、电影再保险领域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机制,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再保险对电影创作加以扶持;同时加大电影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打造一批在世界范围能与韩国、欧美电影特效公司抗衡的中国电影特效技术团队,形成品牌效应。

(八)讲好中国故事

军事题材大片《红海行动》上映12天,票房突破23亿,《战狼2》总票房56.8亿,《湄公河行动》总票房11.84亿人民币,主旋律电影在国产电影票房市场取得惊喜的成绩。三部影片标志着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也延伸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同时,陈思诚导演,王宝强、刘昊然主演的《唐人街探案2》票房突破30亿元,激励着电影人在拍摄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创作中,积极探索类型电影主旋律化的文化表达。

从技术层面上,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新主流大片”的电影工业升级。3D、IMAX等新电影拍摄技术的出现,让国产电影踏上一个新台阶,观众也充分感受到科技的震撼;从类型化探索中,国产电影“有时代感、主流价值取向的故事和戏剧式故事冲突”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共识。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认为要从文化传播、宣传方向、电影内容中进行把握。

1.中国电影的本质是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文情感习俗的具象化表达,要发掘多种传播方式,延展至中国电影的各个领域。

2.把东方美学特质的国产电影,推广好、宣传好,让世界用看得懂的视角对中国电影产生兴趣;最后是要用好中国电影学派的各种手段,将中国电影的纪实美学、现实主义风格与世界电影触碰,在世界上展示中国电影风采。

总之,以《电影产业促进法》为基本的电影发展“四梁八柱”搭建好了,中国电影学派适时的提出,必将对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创作文化
咱也过回『创作』瘾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如诗如画》创作谈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