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影评网站只有豆瓣和大众影评,而大众影评的用户群较小且没有评分机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知名影评类网站仅豆瓣一家。豆瓣网成立于2003年,而真正普及到市场和用户中的时间也就在2010年之后。由于人们在过去观影时没有先看影评和评分的习惯,豆瓣的成立也是参考IMDB的发展而创立的。美国的影评行业发展的比较早,像烂番茄(1998年成立)、Metacritic(1999年成立)等专业评分网站会定期将上一个月已上映的电影进行评分,同时将下一个月要上映的在其中选出排名前十位的电影标记分数放置首页标题位置,这样能够提供给观众一个指导性参考依据。同时,蓝光DVD拷贝转存技术的流行,也让国内的电影网站有了收集整理资料库的可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后,人们的观影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线看或者下载看的观影模式逐渐成为未来人们的第一选择,视频网站的便捷性刚好符合网民的价值需求,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走向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密不可分。而豆瓣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具有评分机制的影评网站,其扩大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它的出现到底改变了当下中国电影行业的哪些方面呢?从市场调研情况看,最主要是人们选择影片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了。
“观影评分”,即是先观看电影然后再对其进行评价。这是早些年人们的观影流程。大约在2003年以前,网络上还没有专门讨论电影的贴吧社区以及可下载电影的网站,人们认识影片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海报和报纸杂志的新闻。舆论范围不广,国产片总量不大,产品依靠进口是当时国内电影行业的整体情况。所以,“好莱坞”即是好的在当时成为老百姓对院线电影的一个总体认识。同时,那时还没有观看影评的习惯,更不用提什么评分机制了。所以,人们大都是跟风和凑热闹看看拉倒的心态,影片的票房好坏往往由发行公司前期的宣传力度来决定,百姓的自主认识权较小。
“评分观影”,即是先看评分再决定是否观看电影。从2006年起,“电影天堂”网站的成立带动了一大批免费电影下载网站的兴起。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免费下载各种影片,这对于当时的电影市场而言无疑是场灾难,随之而来的是关于“盗版”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意识的增强。其间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查封和下架,到后来还是稳定了。电影网站的流行促进了人们对于电影分类和电影评级的普遍认知,为后来网民观影专业化和影评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微博、贴吧、QQ、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也为电影传播提供了途径,人们每天可以在各种手机APP上获取电影新闻,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传播度来看都是绝无仅有的。直到豆瓣出现,人们在选择看电影时多了一条“豆瓣评分”,诸如美团、猫眼等娱乐消费APP在影片介绍一栏都会有豆瓣评分这个词条,现在大部分电影网站也将IMDB和豆瓣分数放在介绍栏内,可见其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观影人群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而90后逐渐取代80后成为电影市场消费主力军,被问及是否会关注豆瓣评分时,90%人选择会关注。所以,该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观众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从“观影评分”到“评分观影”,由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导致人们的观影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这十几年间。
由于当前网民过度依赖豆瓣评分,不免会有人提出质疑,该分数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是否符合该片应得分数。主要有两种情况:
1.老电影和近期已下架电影评分情况。细心网友不难发现,IMDB的外语电影评分和豆瓣相近,基本上比豆瓣分数稍低一些。这是由于其大量参考了IMDB的分数,而IMDB是北美最科学的评分机制算出的结果,所以说这个分数基本可靠。疑问主要集中在国产电影,总体上来说近些年国产电影的分数是根据票房和热度来定,而真正由普通用户打分所占比例并不大。经典老电影的分数是由大众和一些专业影评人士来定,所以无论从票房结果还是大众或专业人士评分,其分数的可靠性还是很大的。可以说这一块相信豆瓣没有问题。
2.即将上映新片评分情况。这一块由于涉及当日院线票房收益,所以其中不免会有一些水分。例如2018年4月28日上映的《后来的我们》就出现了刷分抬高分数和集体退票事件。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由此证明豆瓣刷分产业链的确存在。近年来真正良心制作的好电影并不多,而粗制滥造大打广告的垃圾快餐片很多。发行商寄希望于影片上映前的宣传,但观众并不是傻子,有自己的基本观影标准,所以往往上映不到一周就没有了上座率。群众舆论会将影片的好坏导向性纠正过来。所以,刷分现象并不能真正地救一部电影。近期各大网站就爆出水军公司曝豆瓣刷分价目表,其中一些业内人士也承认了这一现象。但是豆瓣公司本身是否参与其中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人为刷分还要写各种评论需要大量的人力,费用较高且不能保证效果,是不太可取的行为,而豆瓣公司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反刷分”,检查是否存在异常账号和两极打分现象。同时,真正在豆瓣上参与影评撰写和讨论的是一批固定的人群,主要由文青构成,而真正好的国产片讨论的人也是多的。自然,人为刷分是改变不了一部电影的票房的。
所以,豆瓣评分的可靠性是高的,已上映影片分数较准确,热映影片存在刷分现象但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网民对豆瓣评分的依赖性较大,由于近些年烂片过多,人们去影院之前没有做足准备,往往会浪费两小时在影院,这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引发了大众对于观影价值的思考,而豆瓣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对影片认识的不足,现在网民可以根据评分来判断是否应该去看此片。那么,豆瓣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国产电影自2003年以后,就进入了一个纯商业快餐的模式,参考豆瓣评分8.7分以上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反映社会现象或者历史题材。其中张艺谋的《活着》,谢晋的《芙蓉镇》,谢添的《茶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杨德昌的《牯岭街杀人事件》,王君正的《天堂回信》,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被誉为中国电影史前十巨作。无一例外都深刻揭露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是值得一看的佳作。而往后的电影深受好莱坞文化的影响,开始走类型片的道路,从古装、武打、爱情、文艺、喜剧、悬疑、惊悚到科幻、魔幻、小清新等应有尽有,完全复制了美国电影模式,但是复制的并不像,导致商业片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很糟。直到冯小刚导演的《老炮》《我不是潘金莲》《芳华》,文晏导演的《嘉年华》,以及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上映,打破了人们对纯商业片的不良印象。原来商业片也能反映社会题材的概念在影视界传开。纵观整个中国影史,不难发现电影要迎合观众口味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人们最关心的社会话题,最能代表民意的主旨思想,这样的电影才是观众想看的。那么如何了解这些信息,除了社会调查之外,研究网民对影片的评价是最快最直接的。而豆瓣正好提供了这种功能,成为导演和编剧前期制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豆瓣将所有电影分类整理,并将每一部的导演、编剧、演员表、类型、语言、上映时间等信息列出,并附带IMDB链接,就是一个巨大的片库。编剧在构思电影之前能够从中筛选出合适的主题,并对每一部戏的故事情节做横向比较,从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剧本。同时,豆瓣会将已经注册在线的圈内人士用黄色的“在豆瓣”标记出来,方便业内人士沟通。在影片上映后一段时间内工作人员会发布一个某某片的主题讨论,例如《某某电影》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对人性及社会问题进行了哪些探讨等。参与人数较多,讨论范围较广,可给编剧提供一定的参考。比较之前的电影前期制作没有这样便捷的工具时,编剧们往往是盲人摸象,很难在剧本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而豆瓣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称得上是电影工作者的使用工具。
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就是网民在撰写影评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有些甚至超过了电影从业者。影评在互联网普及之前都是由影视专业的相关专业人士撰写并发表在影视期刊和杂志上,所以大众没有撰写影评的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一些人开始在网上发布自己写的影评,主要平台有微博和QQ空间。直到近些年微信和豆瓣、大众影评的出现,使得网民影评参与度大大提升。例如电子杂志《虹膜》主编magasa,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大旗虎皮,赛人,双语作家周黎明等一大批专业电影评论员,一些还是《看电影》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家,他们的微博点击量巨大,且经常更新电影资讯和自我观影感受,对网民从专业角度认识电影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大部分网民都比较客观地评价电影质量,大大提升了大众参与度。以豆瓣网《神秘河》影评为例,该片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于2003年在北美上映的一部悬疑片,评分7.8分。短评7347条,影评263条。由于当时观影后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浏览网友评论时发现其参与讨论人数之多,影评撰写规范程度之高大大出乎意料。其中参与人员时间从2006年至2017年共11年,因为该片的拍摄手法及反映的主题都异常突出,编剧在叙事方面的多线交错能力使得该影评出现了多种角度的撰写方式,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同时,虽然其中有像“木卫二”这样的专业影评人,但大多都是普通群众,能够以极其专业的角度写标准的影评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网络现象。说明不少网友在其漫长的观影历程中已逐渐形成了电影专业的一般常识,其中一部分电影爱好者从专业角度研究电影的发展历程,对前期制作,编剧、导演、用人环节、影片制作中期后期以致排片发行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是一件令人非常激动的事情。可见,随着网民观影逐渐专业化,对于国产电影制作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考验。再以“随随便便拍电影”来糊弄群众已然是行不通的了。大众影评的介入,使得导演们在前期制作时需要不断浏览大量群众影评,总结一部电影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网友评论在电影制作中的分量会继续扩大下去。
总之,纵观国产电影发展几十年,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电影到彩色胶片再到数码电影,无论拍摄技术如何改进,人们对电影好坏的衡量尺度是永远不变的。豆瓣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影响了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