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滨 黎琼芳 李金兰
摘 要 “五位一体”高校由于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源较为紧张,发展较为缓慢,管理模式较为滞后,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更是困难重重。本文通过观察走访,运用文献资料发、对比分析法对目前“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改革措施,为“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五位一体”高校 学生资助模式 创新
“五位一体”高校,是指处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新升本科院校。此类院校由于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源较为紧张,发展较为缓慢,管理模式较为滞后。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间接地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在教育公平方面。当然国家政策是好,可是各地实施时均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学生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避免不了出现问题,如公平、公正、公开、诚信、道德等缺失,导致相当部分的贫困生得不到补助,引发了一系列的尖锐矛盾,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对学校、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新资助模式对提高“五位一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切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 目前“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1 “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资金不足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其份额与比例由国家确定,不能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五位一体”高校因地理位置因素,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占的比例突破50%。根据国家统一的政策以及资金的发放很难覆盖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且就算获得资助资金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也只能解决“有学难上”的问题,却不能解决整个上学过程中的困难,毕竟大学生在校不只是要交学费,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开销例如吃饭穿衣问题、学习用具问题等。这些困难都会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1.2 重复资助现象严重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自治区内部分高校发现,几乎所有的高校均是采取国家颁布的资助政策进行资助,存在奖学金、助学金重复资助现象,比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且属于贫困生,按照资助政策,可同时申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以及各地方雨露计划资助等,资助金额可达15000元左右,远远超过学费标准,而与此同时,有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平时表现也一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忽冷忽热,在贫困评定的时候往往会被淘汰,导致该贫困生无法获得资助,进而影响到学业,因此一定程度上避免多种奖助学金重复资助问题,真正让所有的贫困生均能顺利完成学业,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
1.3 资助方式简单,学生责任和感恩意识缺乏
如今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物质资助模式,采用将资助金额一次或两次转入学生银行卡的方式,给予他们一定经济支持、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属于“输血型”、“物质型”资助,而人文关怀方面做得很少,道德教育工作开展不够,导致很多贫困生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资助抱有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懂的国家、社会和学校三者的用心良苦。当然有的学校在资助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高校学生长期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很多受助学生只了解外来文化的表层,自认为发达国家文化教育都是学习模仿的对象,忘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蔚然成风,如何扭转不利局面,有待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协同教育受助学生,引导他们重视道德品质的魅力所在。
1.4 资助工作者业务能力不强
资助工作者主要由学校资助办、学生輔导员以及评定小组等人员组成,他们大多数从未参加过有关资助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对资助政策的解读与运用不够准确、灵活,针对模棱两可的事情处理不够科学,如有些高校的资助工作者片面地认为申请资助贫困生不能有挂科,而忽略了国家助学金政策里并未有该规定;还有一些学生确实属于贫困生甚至是特困生,但就因为无法提供贫困证明就被一票否决,导致该学生因此无法继续学业进而失学,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命运。种种现象表明,学生资助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有待加强,避免一味地照搬照抄。
1.5 学生诚信缺失
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里,贫困生资格认定旳主要依据就是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及家庭情况问卷调查表。由于人数多,地址分散,管理人员不可能到家里挨个调查,出现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开假证明。
在评选认定过程中,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资助原则,有些班级就采取了民主评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但也助长了学生的不正之风,评选过程中相互排挤,明争暗斗,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资格拉帮结派,得到资助后拿资助金请客吃喝,进行高消费,很快将资助资金花光,完全失去了助学的本质。
另外,国家的助学贷款因一些学生的诚信缺失,违约现象越来越严重,不按时还款,甚至出现恶意逃款现象。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来帮助家庭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贷款使很多贫困生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大学生信用度的下降,违背了助学贷款的初衷。一些银行纷纷收缩甚至取消这项业务,银行的理由很简单:由于一些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导致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这对银行很不利,对助学贷款这项政策的推行很不利。
2 “五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研究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资助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2.1 切实做好“奖助贷勤减补”学生资助工作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高校应当扎實做好相关宣传、评选以及发放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公布候选人,并进行信息公开,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同时提高评选参与人的责任心和公平公正的精神。切实做到每一笔资助资金都发放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
2.2 多种渠道筹措助学资金
学校应当成立一个学生资助基金委员会,专门负责联络和管理对学生的资助资金,尽量多渠道地吸收社会资金,使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困难学生进行最大范围的资助。
(1)成立校友基金会:加大学校校友的建设力度,加强与校友联系,动员校友捐资助学,金额无大小,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捐助。也可以自己确定帮扶对象,进行固定资助。每个从母校毕业的校友都会对母校有一定的感情,只要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都会乐意为之。而且优秀的校友更会主动关心母校的发展,愿意为母校做实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
(2)鼓励在校教职工捐资:学校的教职工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他们对于学生的现实状况最了解。学校每年应组织在校教职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金额可以设定一个下限,例如50元,鼓励经济宽裕的老师多捐。捐助过程可以在全校活动中进行,每位教师在公众面前将自己的捐助放进捐款箱,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教职工的捐助对学生是最直接的教育,学校要把握好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切实让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受到教育,使学生产生感恩之心,在自己踏入社会有能力的反哺社会,反哺学校。
(3)联络社会人士进行资助:学校搭建社会援助的平台,为社会上愿意为学校困难学生捐资者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在校的生活学习动态。这样既可以增加资助的透明度又可以约束学生,使受到资助的学生认真学习,为以后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做准备。
(4)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很多高校与本地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联系,但形式比较单一,一些企业主要接纳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或者毕业去向。学校可以与一些知名企业沟通,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立帮扶关系,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选取自己所需专业的大学生,并负责该学生大学期间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的开销。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在毕业后工作的企业,与企业签订毕业就业服务合同(如果违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企业的资助,并在毕业后进入该企业工作。
2.3 进一步规范贫困学生的认定,突出每个特困学生
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学生人数多,管理人员少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调查取证,但可以通过增加监督手段的方法进一步规范贫困学生的认定。例如,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在评比过程中增加一项同学认定环节,如果某个贫困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奢侈,一经证实取消起评比资格。另外,辅导员也应该多留意所管理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学生的具体经济状况。
此外,在贫困生中还有一批特别贫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持有相关证件,学校管理人员比较好认定。但也有是由于自己的自尊心隐瞒不报的,让学校很难发现。这个主要靠辅导员通过多走访,多与学生接触,从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其他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这部分学生不需要每年都参评,只需要在学校认定后建立档案,由学校负责该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资助。
2.4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贫困而是精神贫困、思想贫困。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物质扶贫” ,更要考虑“精神扶贫”。如何做好思想扶贫、精神扶贫是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资助工作者应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首先,要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做事先做人,正如北宋时期司马光给出的最为精辟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其次,应当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国家(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0页)助学贷款规模目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难以迅速扩大到跟上贫困生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思潮中,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冲击,思想上误入歧途,急功近利,产生不诚信的现象。学校应当在强调德育教育的同时关注学校的生活细节和小事,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品格。
强化学生的感恩之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感受过困难的生活,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被照顾,从来不需要付出,养成了一种别人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心态。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独立性的教育,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多已满18周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无论是谁给予帮助都不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受到资助的学生应该满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汇报社会,反哺社会,努力让自己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2.5 坚持并发展勤工助学体制
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守好学生勤工助学实践阵地。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在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更愿意参加劳动,这就使学校勤工助学工作更容易开展。但现在学校勤工助学形式单一,岗位稀缺,仅仅停留在学校的几个部门几个岗位,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应当积极发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使学生在赚取劳动资金的同时获得社会实践经验,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单位来说可以在高校通过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奖助学金以及接待实习见习来宣传自身,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柴林林.高校新资助体系下的诚信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5.
[2]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髙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 李晓娟.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髙等理科教育,2010(2).
[4] 李亭等.高校资助体系下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基础理论研讨,2010(2).
[5] 髙丽芝.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宄[J].青岛科技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