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长龙
摘 要:创新思维是人类一种伟大的财富,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创造性思维的胜利成果。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青少年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老师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激起他们创新思维的欲望,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迅速得到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积极性;独立性;条理性
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思维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思维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理解、观察、想象、记忆和应用。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难以被消化吸收的,更难以转化为智力和能力。所以,发展学生智力,应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重点。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钟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一)鼓励提问,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在《两小儿辩曰》中,两个小孩子争论太阳的事,一个孩子说太阳出时近,而另一个孩子认为中时近。这是两个相反对的结论,显然二者不可同真,但到底哪一个是假的呢?在教学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两小儿的问题进行质疑,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让同学同学交流讨论,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 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個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三、读写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课文的思路,是作者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把材料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文章线索的顺序。这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和思维的反映,是作者构思文章时的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反映,教学紧扣课文思路,就是要使学生沿着文章这条线索和顺序去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把握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搞清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构思的学习,是读写训练和逻辑训练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抓好课文的思路,首先要注意做好审题工作。通过审题可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和重点,把握全篇,把学生思路引向正确方向。其次要根据课文体现的重点训练项目,或者课文结构的特点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顺序,进行课文的讲读。如讲《狼牙山五壮士》时,引导学生在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标出了“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一醒目的高度概括的小标题,揭示出文章的思路:是以“壮”为线索,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接着就按照这个思路讲读课文,启发提问、突出重点词句以及朗读指导等都能沿着这个线索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不仅要沿着思路进行课文分析,而且要做好全文的概括总结工作,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联系。
语文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引导下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形成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