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18-11-13 12:03边锐王泽民
新一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边锐 王泽民

摘 要:在全日制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出发,探讨在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具体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一、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当代研究生是建设未来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逐渐由偏重学术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国内管理学科的发展,管理学的思维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管理专业也迅速扩张,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急需专业的管理人才去解决组织内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因此,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便成为高校应加大力度着力培养的类型。

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向创新实践方向发生了转变,但当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没有适应培养目标转变的要求,由此导致了管理类研究生能力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模式偏学术,且与本科内容重叠严重。当前大多数高校较为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了一些理论课程和方法课程,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大量的学术型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并不从事科学研究,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无法体会管理理论的重要性,也无法对管理理论知识给予足够的反省,最终导致无法恰当地以相应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现实,也无法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部分从事科研工作的管理类学术型硕士,他们需要接受比本科阶段更专业、更前沿、更新颖的训练,但是根据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受访样本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的内容存在着相同或者重叠,使得研究生既缺乏继续深造的专业知识,也无法以职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管理类研究生培养重视课堂学习,科研训练不足。当前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学时大多分布在课堂教学方面,对于科研方面的学时设置较少。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博士毕业的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他们虽然掌握着丰富与完善的管理理论知识与体系,但由于缺乏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处理具体问题的经验,导致教师对相应的现象、问题或者知识没有深切的体会,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目前科研的训练大多是以导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由于缺乏合理的考核程序、方法以及过程的监督等,且导师对学生科研训练不够重视,导致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调研活动相对偏少,问题提出、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信息整理、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弱。此外,管理类学科是一个比较大的学科体系,拥有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和较丰富的研究数据,很多学生在做学术研究时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数据库和研究方法,重复进行常规型问题研究,最终缺乏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三)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我国管理类研究生长期以来都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实践教学无论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在做学术研究时无法找到真问题,或者没有发现真问题的能力,而真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中经过经验积累,并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理论来发现的;当前的专业型研究生应用能力更显不足,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首先,众多地方高校管理类研究生培养并没有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也无法参与到社会调研活动中;其次,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很多课程设计并没有包含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即使在有些课程设计中包含了实践课时,也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用课堂讲授来代替;第三,虽然有些高校在培养管理类研究生时设置了实习环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等环节使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提升管理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要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加大实践类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通常,研究生课程从内容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板块,从形式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对管理类学科而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还需作相应的结构调整:(1)按3∶3∶4的比例设置课程内容(通常为5∶3∶2,本科通常为4∶5∶1),特别需要增加一些应用类课程,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常用工具和基本方法;(2)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6∶4(通常为 4∶6,本科生为9∶1),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调整为7∶3,以充分体现教学辅助实践的理念;(3)课外实践活动必须纳入课程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计入学分,或者作为毕业资格审查的控制指标。

(二)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守如下基本原则:(1)以应用性知识为主,重新构建理论体系,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根据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整合成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一个人才培养目标,让理论学习为研究方向服务;(2)在讲授内容的取舍上,教师应重点讲授前沿动态和实践应用中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问题”导入知识点。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劣,要看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多角透视法”和“不完全讲授法”。

“多角透视法”要求教师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侧面,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透视分析,让学生知识面扩大,视野开阔,思维逐渐缜密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琢磨”、“推敲”的习惯,换句话说,让学生具备创新的行为习惯。

“不完全讲授法”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对有些问题,或者有意不讲授,或者不正面直接讲授,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悟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突出的特点在于:弱化教师对内容的讲授,强化教师在方法上的引导;在课堂上,弱化教师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凸显“教学辅助实践”的观念。研究生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延续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系统的知识,而是必须辅助实践活动——为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必须大于课堂教学。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评述理论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前景,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不仅实践学时应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要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目的,进而明确课堂讲授的基本规则——讲解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介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思路,介绍实践数据分析方法和使用技巧。

(五)重视实践环节,建设实践基地

①委培或定向培养的研究生通常到自己的单位去实践,增强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在论文研究内容方面选择自己单位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能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

②通过导师将学生安排到有课题合作的单位中去实践,学生可以就某一项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的調查资料,为研究课题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校与相关的专业实践基地联系,将实践基地需要的研究课题进行分类,分给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导师派学生带着课题到实践基地去实践,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提高实践的效率,还能够增强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科学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不仅是课程考核的需要,也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教师而言,规定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并对其效果进行考核,有利于教师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只有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才能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现在社会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研究生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通过优化调整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健全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可以从多个层次培养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对推进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朱黎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55-59.

[2]鲁华山.交互式教学模式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2010(14):6-7.

[3]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23-25.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