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2018-11-13 12:02魏丹慧
新课程·小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教学思考

摘 要:新课标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从已有经验引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引导互动,学生主动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观察思考,得到对凑十法的初步理解;主动讨论,经历得出凑十法的过程。

关键词:主体意识;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主体;教学思考

一、从已有经验引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接下来,我们有个游戏,一共三关,欢迎大家前来挑战!

第一关:数的组成

第二关:10加几

10+4= 10+3= 10+6= 10+7=

师:你们好厉害!为什么算得又对又快?

生:因为10加几等于十几。

第三关:口算连加

9+1+4= 9+1+3 9+1+6= 9+1+7=

师:你们计算得这么快又对!怎么做到的?

生:因为9+1=10,10加几等于十几。所以算得很快。

师:你们竟然有魔法,把9变成10,顺利地闯关!赶快用魔法去学习今天的新内容——9加几(板书课题)。

【反思】由学生已有知识引入,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先复习前边学过的相关知识10加几,学生会发现10加几计算起来很简单,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尝试把9凑成10。这与学生运算经验紧密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探索兴致。

二、引导互动,学生主动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师:怎么计算9+4?把自己的想法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然后汇报)

生1:数出来9,10,11,12,13。

师: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2:移一个到左边。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从右边移一个到左边,左边就是9+1=10,右边还剩3个,10加3就等于13。

师:这位同学用了魔法,把9变成10,这个方法叫“凑十法”。

【反思】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主动生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观察思考,得到对凑十法的初步理解

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只桃,也有的同学是用凑十法,把9变成了10。

师:9加4怎样计算呢?请同学说一说移动桃的过程。

(请一名学生操作)

教师引导:盒子里的9只桃再加上几只桃就凑成了10只?这个1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只拿走1只后还剩多少?10和剩下的3合起来是多少?所以9+4等于多少?

生: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教师板书)。

学生结合板书反复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对凑十法的初步理解。

(1)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

(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指导学生。

【反思】教师设置层层问题,带领学生手脑并用、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学生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遵循學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

四、主动讨论,经历得出凑十法的过程

试一试:左边有9朵花,右边有7朵花,一共有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请一名学生列式9+7=

(一名学生摆小棒操作演示凑十法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思考。自愿举手回答、点名回答、齐答,给学生机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凑十法的理解,得出:

对于9+4=,第一步,把4分成1和3;第二步,9+1=10;第三步,10+3=13。

对于9+7=,第一步,把7分成1和6;第二步,9+1=10;第三步,10+6=16。

总结:这就是今天我们获得的魔法——凑十法,把9凑成10,让我们计算9加几变得简单!

【反思】总结要在试一试之后,试一试的算式写出来之后,就有两个十几减9的算式,供同学们比较、观察、分析,自己得出凑十法计算过程的特点。

五、结论与反思

1.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一些方法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本课使用的复习导入法,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去学习相似的新知识,用已知去探讨未知,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引导主动建构知识

教材引导我们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我们教师要引导孩子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合作交流主动解决问题,把获取知识这种外部活动慢慢转变为内部活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学相长。

3.主动探究,掌握算理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理解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算理,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寻找9加几的算法时,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找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找计算方法,让学生去补充总结。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简便方法,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想出自己的方法,选择喜欢的方法去解决课堂问题,创新往往在这个时候生成。

参考文献:

[1]沈丹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

[2]黄荣金,李业平.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魏丹慧(1991.0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硕士研究生,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数学老师。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教学思考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