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卉茹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个核心概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语文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从一至三年级教科书来看,在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表现为隐性知识,如形声字构字规律;语文能力体现为认识自然段、提取明显信息、借助图画阅读等;学习策略,如预测阅读策略;学习习惯包括猜读、读文章想画面、积累语言的习惯等。教科书在使用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要素,教师可从目标引领、亲历体验、拓展阅读三方面尝试,实施策略,凸显语文要素,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引领的精准性策略
1. 关注目标的适切性。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就必须使教学目标切合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以一年级上册“认识自然段”这一语文能力要素为例。在2016年8月第一次印刷的教科书中,第13课《乌鸦喝水》课后练习要求“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小泡泡”则指出“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2017年6月的印刷版,将“认识自然段”前移,作为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第一篇课文《秋天》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此调整便为后续的课文阅读储备了基本的语文知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
2. 关注目标的层递性。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课后练习落实语文素养构成的知识点、能力点,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体现语文要素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如关于“学习策略”的语文要素,尽管是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策略单元“预测”)第一次出现,但是可以从一年级开始渗透。一年级下册《一分钟》,借助“要是……就……”的句式,初步尝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根据课文内容推断故事的必然结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如此,由简单推断到续编故事的必然结果,再到多角度续编故事,层层落实,精准实现阅读策略的训练目标。
3. 关注目标的整体性。教师必须建立整体观,将语文要素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整册、整个学段,乃至全套教材的学习。例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而“能独立阅读全文不注音的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学段的目标。要实现这个整体目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年级下册《咕咚》《小壁虎借尾巴》,抓住语文能力要素“借助图画阅读、看图猜读生字、读懂故事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依据能力要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设置教学目标;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一年级下册第五、八单元、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等抓住知识要素“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生字。以上各课、各单元目标的实现,为“能独立阅读全文不注音的课文”夯实了基础,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就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真正做到独立阅读全文不注音的课文《纸船和风筝》《风娃娃》。
二、亲历体验的实践性策略
1. 积累语言,感受多样表达。“积累有特点的词语和句式”是第一学段重要的语文要素,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揭示构词方式或句式特点,而要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积累与感受。如,二年級上册《葡萄沟》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很有特点,阅读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秘密:重复使用“一大串”写出数量多;表示颜色的词语“红的……淡绿的”连用,写出品种多,且排列有序;先两个字,再三个字,有节奏感;“五光十色”表现品质好。理解句意后再读,发现句式的秘密:前两个分句侧重写具体,后一个分句侧重概括葡萄的特点。接着借助课后练习,进一步感受多样化表达:“公园里的花”一句列举了桃花、杏花、迎春花,填空部分要侧重概括花的特点,可以从颜色、香味等方面写;“操场上的活动”要围绕“热闹”补充具体的活动内容。
2. 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支持学生尝试运用自己获得的语言。“模仿写”作为第一学段语文能力要素,在教材中频频出现。以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为例,课后第二题,可以结合第七、九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学生先读例句“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再观察插图说话,把“房子旁边……”“山坡上……”补充完整;接着比较发现三个句子的共同点,都是写“哪里有什么”;最后看插图想象,用这个句式拓展说话。从按句式填空到运用句式独立说完整句,表达的要求渐次提高,表达能力逐步提升。
3. 学习阅读,发展思维能力。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学生必须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从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开始,出现的一个语文能力要素是“根据课文的明显信息做简单推断”。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要求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学生可以先圈画“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提取文本中的明显信息;再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整理提取的信息,从而读懂故事内容;然后结合插图、借助课文反复出现的句式讲故事;最后说一说“空手回家”的原因。
三、拓展阅读的开放性策略
1. 阅读向课外延展。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了一类非常重要的课文——连环画课文,不全文注音,“借助图画阅读”就成为这类课文需要特别关注的语文能力要素。课外阅读中,不注音又有丰富彩图的绘本无疑成为“借助图画阅读”的最好材料。以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家这样读:先图文对应读,可以先观察图再读文,或者先读文再看图;遇到不认识的字,如“舞”“蹈”二字,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推断它的读音和意思,接着推断出喜欢跳舞去的学校很有可能是舞“蹈”学校;最后把自己推断的过程和大人、伙伴分享。
2. 阅读向生活延展。阅读向生活延展毋庸置疑,报纸刊物、车船机票、商品说明、广告海报……凡此种种,均是拓展阅读的绝好材料。以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为例,教材要求学生能结合公园导览图识字,“小泡泡”则提示“游览公园时,我会看导览图”。教材学习结束,教师可以请学生看自己事先搜集的导览图,模拟游览,也按照教材中“由北到南”的顺序,或者从公园的“入口”到“出口”,认读图中的字。
3. 阅读跨学科延展。“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学习重点;接着通读整个单元,做好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选题;然后阅读《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学生根据习作的选题,有针对性地选读《动物百科全书》,或法国文豪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中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感受怎样细致观察动物或植物、怎样把观察到的写清楚;最后学习习作例文,加深本单元对“观察”与“表达”的感悟理解,完成习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九岁之前学习阅读,九岁之后通过阅读来学习。基于语文要素,有策略地开展阅读教学,将帮助学生从学习阅读走向阅读学习,以阅读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