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英 张 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是指在通过整夜的睡眠中,同步并连续的监测与描记脑电图、下颌肌电、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等多项生理指标,由仪器自动分析后再由人工核实的一种检查方法[1]。是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和关键手段[2]。头部电极的传导是图形输出的关键,但在临床监测护理过程中,由于受检者夜间睡眠的不自主体位更换或入厕等活动,常出现电极移位或脱落,从而影响睡眠脑电图的准确判读。为保障多导睡眠监测仪各脑部电极记录的稳定性,在常规使用导电膏和3M弹性柔棉宽胶布固定头部盘状电极的基础上,加戴一次性弹力网帽以进行头部电极固定。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接受检查者均为神经科住院患者。2016年1-12月对照组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龄 17~85 岁,平均(57.82±16.32)岁,BMI指数(24.37±3.58)。2017年1-12月观察组94例,男58例,女36例,年龄 14~82 岁,平均(58.07±18.42)岁。BMI指数(24.62±3.79)。 两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BMI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监测内容 监测时间为当晚20:00至次日晨6:00,共10小时。监测时需在面部、胸腹部、小腿外侧等处接若干导联,包括脑电(C3-M2、C4-M1、F3-M2 、F4-M1 、O1-M2 、O2-M1)、眼电、肌电、口鼻气流、胸腹运动、血氧饱和度、鼾声、心电等指标[3]。眼电电极E1安放于左眼外眦下1 cm、E2安放于右眼外眦下1 cm。下颌肌电3个电极分别安放于下颌骨前缘中线向上1 cm、下颌骨前缘向下向右向左各 2 cm[4]。
1.2.2 安装固定电极方法 首先,受检者取坐位,将导联理顺,对照组在盘状电极里涂满导联膏,放置于头部规定的位置,用2.5 cm×2.5 cm 3M弹性柔棉宽胶带固定,再将周围头发涂少许导电膏粘贴在胶布上。所有电极安放完毕后,导联沿受检者头顶部向下理成一束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安装电极的基础上,将弹力网帽撑开并佩戴于受检者头部,佩戴弹力网帽后除下颌部电极外,多导睡眠监测头部的8个记录电极均在弹力网帽的固定范围之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者头部电极脱落的人数、电极脱落个数、患者的舒适感。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处理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导睡眠监测10小时,观察组电极脱落人数与脱落电极个数均低于对照组,舒适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电极脱落及舒适情况比较
3.1 弹力帽对头部多导睡眠监测 电极具有固定作用 多导睡眠监测通常在晚夜间进行,持续监测时间较长,通常为10小时。因此,在护理监测过程中,频繁的头部电极脱落不仅影响脑电数据的稳定有效采集,也导致患者睡眠处于担心状态,影响睡眠质量。还可因夜班人员的重新安置处理从而影响受检者的正常睡眠周期(若有电极脱落,医务人员可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到床边进行处理[5]。并于非快速动眼期NREM连接[6])。所以,头部电极固定对保障多导睡眠监测质量尤为重要。由于电极和导联外部均为塑料等材质,内部为金属传导丝,缺乏一定的柔软度,且电极和导联连接处为硬性的金属卡扣,此外头部还有头发间隔,这一系列原因可导致电极不能很好的黏贴于头皮,并出现电极移位或者滑脱的现象。顶部与后枕部电极最容易脱落和移位,加戴的弹力网帽具有弹性好,压力均匀的特点,不仅减轻单独导联的牵拉,增加头部电极的固定性,而且使头皮与电极紧密地黏附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信号传输,提高脑电数据的完整性及可读性。
3.2 使用弹力网帽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由于单独导联易受到牵拉容易脱落和移位,患者会担心脱落,而影响当晚睡眠。加用弹力网帽,消除患者对电极脱落的担心,从而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所记录的睡眠情况与患者平时睡眠状态一致,提高睡眠监测质量;弹力网帽是以锦纶弹力丝和锦纶橡筋包芯纱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其材质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对皮肤的刺激小、对头部电极有很好的局部固定作用。
多导睡眠监测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妥善的电极固定,可提高数据记录的稳定性及完整性,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质量的监测图谱的同时,为患者正确诊断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