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8-11-13 21:02赵研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现代化

赵研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一大队,江苏南京 210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七大国家战略写入党章。国家战略关系着国家总布局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是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未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

乡村振兴是源于中华文明发展、顺应现代文明需要的重要战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中国发展建设的必经之路。党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胜期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全面考量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农业农村现实状况,提出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顺应了经济发展,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平衡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三农建设举得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普遍衰落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城乡二元政策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发展较为缓慢,造成国家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藩篱逐步被拆除,但是劳动要求在收入利益的驱动下,几乎都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和公费医疗体系等公共资源、政策的偏斜都是使农村衰落,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说,专业化分工造就了畸形化的工人。农村出现普遍的凋敝现象,这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奋斗目标相悖。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不充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约了中国四化同步的发展进程。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村社会建设严重脱节等问题和挑战。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劲和后劲也在农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直面现实问题,努力促进农业体系和农村建设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转型。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理论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就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方针和理论内涵。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标准在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我们在农业总量足够的情况下,一定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业发展集约化、高效化水平。我们一定要大力推进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将高科技引入农业生产的流程中去,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努力建设农业生产产业链条。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平台和销售渠道打开农业销售渠道,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农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要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农业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处于增产导向的发展阶段,没有精力关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业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导致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资源透支和环境超载问题充分暴露。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环境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给农民创造了“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并且增强了农村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经济发展和新农业新农村现代化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风文明”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建立“乡村文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我们要摒弃传统陋习,促进改善乡风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营商环境,促进乡生产力的发展。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乡村善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乡村的“治理有效”正是体现基层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治理有效”就是把着力点放在“管理民主”上,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实现政策公开化,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生活富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农村保障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的社会保障资源和医疗教育条件都尚未全面,我们要看到农村发展在这些方面的缺失,积极构建完善的解决机制,并以此为契机,抓住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点,努力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利用人才、资金等多要素相互驱动流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在于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正确领导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特点,深入研究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的重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科学指南和伟大蓝图。十九大报告中,把“三农”问题提到了战略层面上来解决,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牢牢把握了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特征,丰富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理论内涵,创新探索了我国城乡发展的正确途径,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方向、绘就蓝图。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有着紧密联系,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对于新农业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着新的期待。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时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佳时机。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实践和经验,并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党中央在十八大以来积极探索实践,科学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

2 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和具体战略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对中国的农村发展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实施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现实,选择适合国情及区域特征的乡村振兴实现模式,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创新发展之路,切实把握新时代发展契机,不断创造发展新动能、注入发展新能量,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建设一体联动,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模式。

2.1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融合发展”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理论升华。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求就是打破城乡二元固定结构,改变城市主导型发展模式,建设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重塑城乡关系要通过政策体制来破除城乡间要素流动的现实藩篱,加强农村经济创业吸引力、从乡村内部优化营商环境;改变人才、资金等要素失衡局面,全面提高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契机和政策制度红利,努力实现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融合局面。

2.2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让农民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成果。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找准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口,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把握时机,拓宽发展路径、创造致富机会、增加就业需求。毫不动摇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新时代,我们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发展特点来创造更多收益。

2.3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振兴之路

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我国农业综合能力有很大提升,农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就是要由农业的增量导向型转变为质量导向型,通过建设农业统一标准制度,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体系和责任机制建设,让人民享受质量过关的生产果实。我们深化农业供给测改革,要注重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调研,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注入互联网思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指导建设农村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大幅度提升供给端安全质量,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既是我国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了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业环境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节水节肥,减少农业农村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广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乡村的农耕文化和康养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有机统一。

2.5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环境,结合时代背景,让传统的单纯的对乡村文化输血向文化造血转变。在新时代寻回乡村文化基因,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政府要加大对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活跃乡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乡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将新型农业主体和新乡文明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乡村社会风气,改善乡村治理结构,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服务和保障力量。

2.6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治善之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进一步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发展实际和时代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重视中心向基层下移,确保政策制度生根落实。乡村治理体系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人才在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和村民自治制度优势,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在乡村治理中,一定要建立健全权利运行的严格监督反馈机制,坚决杜绝干部不作为、干部贪腐等遗留问题的再次发生,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2.7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农村脱贫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首位的短期紧迫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加速实现精准扶贫战略为突破,补齐乡村振兴的发展短板。农村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帮扶政策一定要深入根本调查研究,在整体脱贫解困的战略框架下精准打击、突出重点、一对一帮扶。我们要拓宽精准脱贫的渠道,通过制度安排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的生成和发展,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教授盘活农村的发展活力。“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有着紧密联系,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宣言,一定要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成为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时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将全面深化,中国农村将加快转变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面貌。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建设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兼具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我们要不断创新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子,找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努力发展强大的农业生产,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现代化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三思维”+“两化”+“三低”,看怡境如何用设计引领未来城乡生活新方向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