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民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翻译是使用各种语言的人沟通的桥梁,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递出来的过程。当翻译两种语言时,偶尔译者会曲解其含义。这是由于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文化的沟通。故译者必须熟悉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忠实于原文。
波特和萨摩瓦尔指出:“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使用概念,判断力,理性的过程,目的是反映一个客观的世界,已经被心理学家证明是中西文化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到人类的大脑和我们所思考的能够反映物质的本质和解决问题”。
曾经有知名学者研究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例如严复,林语堂等都对其有深刻的见解,对未来研究此领域奠定重要基础。
1.2.1 早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中国,第一位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给出相当完整的人是严复。他的学说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看世界是落后的,总把事物的演变看作圆圈的循环,而西方则是先进的,把事物看作是持续不断的向前进。第二,中国人总是先做假设,再做决定,而西方人则通过实践来评价事物。第三,中国人总停留在早期积累的经验上,而西方人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思考新事物。继严复之后,中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缺乏逻辑这一现象。
1.2.2 后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
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期间,要求“民主与科学”。它的目的是显示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的缺点。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进行地更深,更远。遵循辜鸿铭,著名的学者,“欧洲人民在思维方式方面,应该向我们学习”。在这一观点上,梁苏明在他的书《东西方文化和他们的哲学家》中尝试去证明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先驱。而胡适是反对梁的观点的。他相信在中西方文化中有极大的不同。他认为思维的不同学派仅仅是求同存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出的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很显然,梁苏明和胡适是将对比研究进行到更深一步的人。他们论证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提出“怎样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思维模式”。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同的。梁苏明更偏向东方,而胡适更偏向西方。除此之外,陈独秀和李大钊对于不同的文化也有自己的见解。遵循他们的观点,中西方文化是两个对立的系统。在陈独秀看来,他认为东方国家视“家庭”为他们的集合,然而西方国家视“个人”为他们的集合。李大钊认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就是东方文化追求和平,而西方文化追求在行动中掌握主动权。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美国生活的那些年,有利于他更好地了解中西方人。他的著作《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叙述了中西方的文化以一个和谐的方式存在着不同。他进行有关很多主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等。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女性特点,以及在本性上是温柔的,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国民的性格。他强调了直觉和真实性是中国文化方式的强大的支撑点。中国文化方式倾向于女性这一存在,形成了具有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超强智慧的哲学基础。
如今,现代学者在这一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张岱年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发现方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形而上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是不同的。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统一、和谐和合作,而西方则强调两个对立方的斗争、个人的自由。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导致不同文化类型的民族之间语意理解的主要障碍。比如汉语里“红糖”,英译为“brownsugar”,而非“redsugar”,而“blacktea”时,意为“红茶”而非“黑茶”。要是某人打斗,眼圈青了一块,美国人则说“blackeyes”,中国人的黑眼睛是什么呢?英国人称其为“darkeyes”。中国人寻求天然与协调,强调集体意义。西方文明则源于古希腊的传统,强调以逻辑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因此,中西方思维不同将导致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理解中英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宗教文化指的是由民族宗教信奉、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别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汉语中有不少习语和佛教有关,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英语中有不少习语同基督教有关,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译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等。中国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红楼梦》中“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直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是由于佛教文化视“天”为万物的主宰;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其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则是由于基督徒视“上帝”为自然界的主宰。这两种译文都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宗教背景,各有所长。因此,宗教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极度深远的。
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宗教崇奉,以及民俗习惯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点。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中西文化不同之一是时间取向的差异。中国人采取过去取向。在中国文化中,称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师傅”等。与此相反,西方人采取未来取向,喜欢向前看。是以,西方人认为公共汽车上的“敬老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社会文化,又同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要翻译两种语言,除通达两国语言文字外,还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以及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总之,英汉两种语言在进行翻译时,必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差异,由于翻译绝非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更多的是一种跨越性的文化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