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介之:《 诗人的散文: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

2018-11-13 05:51张磊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帕斯捷尔纳克著者散文

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充分展示这位作家的独特性,著者首先从梳理帕斯捷尔纳克研究史入手,从历史视角回顾品评作家的研究历程。接下来论者将帕斯捷尔纳克的13篇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视为一个整体,意欲在这个完整的创作系统中追踪各部小说之间的艺术联系,厘清作家创作所蕴含的诗学观念,论证其诗歌与叙事艺术相结合的特质。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汪介之先生对帕斯捷尔纳克的中短篇小说乃至《日瓦戈医生》逐一细读,在作家创作的整体格局中呈现其艺术走向成熟的运行轨迹,从散文创作的历史和审美维度全面把握其小说的风格意蕴。

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和英国思想家以赛亚· 伯林已经作出过相似判断: 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是“诗人的散文”,但是从作家全部小说的整体视域去阐析这一论断的研究论著却少有出现。因此著者开篇就着力于从帕斯捷尔纳克大量的论文、书信、随笔和创作中厘清其诗学观念的内涵: 艺术注目于情感改动的现实,以抒情倾向过滤历史,以诗歌嵌入散文。著者围绕这些特点对作为艺术作品的作家全部散文进行了细致精到的分析。在行文中,论者尤为重视作家生前未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体验》,把它作为探索帕斯捷尔纳克小说艺术形式和勾勒其整个散文创作轮廓与走向的起点,从多层次线索、风景即心理、自传回忆录因素和抒情化哲理思考四个角度捕捉到了这部起始之作所蕴含的作家日后风格的萌芽。

与《日瓦戈医生》译介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的中短篇小说在国内只有零星译作,很少被国人关注。在《诗人的散文: 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中,著者却点出这些中短篇小说作为巨作之前的草图,为《日瓦戈医生》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实践经验。因此在著书立说之前,汪介之先生首次在国内主持翻译了作家的全部中短篇小说,出版了译作《最初的体验: 帕斯捷尔纳克中短篇小说集》。这本译作既填补了译界的空白,同时也为论著《诗人的散文: 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佐证。论者认为原本是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选择转向创作散文,是因为诗人认为散文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生活,但是在散文创作中,诗人的情感意绪并未因小说家的客观冷静而退隐,而是成为其诗意地审视世界、发出其灵魂深处呼声的深层驱动力。

同时,著者还在对俄罗斯文学史的整体把握中定位评说帕斯捷尔纳克散文创作的艺术独特性和价值。如论及帕斯捷尔纳克于1917—1918年间创作的小说《第二幅写照: 彼得堡》时,论者认为这部小说既丰富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城市题材创作,也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俄裔诗人布罗茨基就曾说过:“还有第二个彼得堡,由诗歌与俄罗斯散文构成的彼得堡。”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二个彼得堡”的文学建筑师除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别雷之外,帕斯捷尔纳克也位列其中。汪介之先生凭借多年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宽宏视野,对《第二幅写照: 彼得堡》中显示出的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别雷、勃洛克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影响做出精准判断,指出它通过对《黑桃皇后》场景和意象的戏仿,营造出隐喻性的画面;“既延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社会活动中的暴力方式的怀疑与警觉,又呼应了别雷经由彼得堡这座城市而展开的关于俄罗斯历史的沉思,通过写实和象征手法并用的形象刻画表现了深刻的主题”;由于帕斯捷尔纳克还运用了与勃洛克诗歌《十二个》中的相同意象,与后者也形成了艺术的呼应。这些城市书写在日后的《日瓦戈医生》中都有所展现。

整部专著既着眼于作家散文创作的整体大局,重点仍然落在不朽的经典《日瓦戈医生》上。论著前六章宛如涓涓溪流,汇聚到第七章至第十章成一方深潭。文本细读中的深层体验、多种批评方法的交替使用以及论者对作家文学批评理论的熟谙,使得论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对《日瓦戈医生》的艺术指涉现实、抒写历史的诗学观念、宗教意识以及叙事艺术进行全方位阐析。

在历史浪潮中,帕斯捷尔纳克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迥然有别的是: 他是以一种超脱的、反省的自由精神观照平凡人的尘世生活,书写心灵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迷惘与困惑,倾吐灵魂深处的悲哀和怜悯,以诗人的眼光去述说心灵看见的世界,将诗歌的思维移入了散文的创作。这一移入在《日瓦戈医生》中就化为对个性生命的深沉喟叹和对宏大历史的疏离抗拒。个性作为元历史的尘世承载者,是作家时刻关注并精心刻画的对象。在帕斯捷尔纳克的笔下,历史并不是由抽象的宏大观念所支撑运行,而是由无数个体素朴细碎的生活汇聚而成;不是某种概念,而是许多个人汇聚并书写了时代。书写现实中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就是他时刻不忘的使命和创作的终极意义。诗人自觉自己要以艺术的方式“把一代人还给历史”,即是要把历史的公正还给被抛出历史正常轨道的一代人。

帕斯捷尔纳克的艺术创作也不着力于形式的炫技,而是一种心灵至美的艺术呈现。就像春天里以鲜花相送,帕斯捷尔纳克以鲜花般的诗笔抒写心灵、以艺术的眼光审读历史,诗性思维始终牵引着他的小说创作。与之呼应的是,著者也以情深意切的文笔,在严谨的学理推演中实现诗化的批评应和,这就像心灵间以诗歌赠答。

美国当代批评家乔治· 斯坦纳就指出过“文学批评应当出自于对文学的回报之情。”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也说过“阅读,是创作中的同谋”,专著《诗人的散文》即以同情的理解和浓郁的诗情,既实现了“回报”、也成为了“同谋”,谱写出学术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批评华章。

在评鉴帕斯捷尔纳克所有散文作品时,著者既不试图构建宏大的理论框架,也不堆砌新潮时髦的理论术语,而是一切从文本事实出发,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从容不迫的节奏,将品读的细腻、批评的深度和深切的理解蕴藏于含蓄优雅的文字中,散发出醇厚如酒的风姿气度。如品评《帕特里克手记》时,论者写道:

帕斯捷尔纳克善于以融合着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的笔触,书写主人公生活和感情上的波折,在浓郁的怀旧氛围中蕴涵着时代风云、历史沧桑以及生存方向和生命意义的寻求,……这里有帕特里克及作家本人魂牵梦萦的旧时风景,也有他当年孤独的身影和飘零的思绪,有他缠绵悱恻的追梦遗痕,更有带着无尽的惆怅、苦楚和悔恨的沧桑感。作品中的每一处景色描写都渗透着主人公的情感,主人公身旁的每一景物及其变化仿佛都呼应了他的内心波澜。

所评对象与批评本身的珠玑相映,在印象式批评尤其是诗人评诗中随处可见,但是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重理论轻文本的时髦风气令这种传统几近断绝。然而《诗人的散文: 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既汲取了印象式批评的灵动轻盈,又融合了学术研究的严谨规范,因此呈现给读者的除了文学批评的深度之外,还有批评家对文学家跨时空的灵魂熨帖。当帕斯捷尔纳克面对真实的历史,以诗与散文相交糅来书写心灵的絮语,研究者也融盎然的诗意于细密的学术推演中,回赠以富含诗意的批评著作。正是在全书似淡实浓、一气贯通的娓娓论道中,诗性批评所蕴藏的蓬勃生命力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它优雅灵动的美和素朴大气的真。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经断言:“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有天才、最不会犯错误的就是时间”,《诗人的散文: 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也必将经受“时间批评家”的长久检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推进着我国帕斯捷尔纳克研究向审美批评的深处拓展,也表现为启示后学如何沉潜厚积自身的学术涵养;不仅仅促发着研究者们从整体视域深潜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性世界,也在无形中应答了当下文学批评“美向何处寻”的困惑与彷徨。

猜你喜欢
帕斯捷尔纳克著者散文
两个女人共同创作的回忆录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高于诺奖的爱情
云中的双子星座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
《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