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瑞隆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标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一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地设计课堂活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法;师生互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师生双方负担重,总是在作业中奔忙.教师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进而采取公布答案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的形式结束,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机会.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三点对策
1.教学要“精”.学生的作业要“少”而“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从而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效果.如教学“分数二分之一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你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总结:“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无数种分法,所分得的每一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2.教学要“趣”.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学生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你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总结道:“2+2+2=6(粒),原来每天6粒,现在每天5粒,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3.教学要“活”.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留的作业应体现一个“活”字.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恒量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尺度.
二、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思维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的特征、动口说图形的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的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环节调动了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
小学生的身体还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神经系统不够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数学课堂活动恰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记忆、运用数学知识,摆脱心中对数学学科的恐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活动能促使教师做学生的玩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学生的“玩伴”,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比较简单,但是要想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形成表象的结论.
例如,一年级上册“比一比”內容中,学生对‘谁多、谁少比较容易理解,但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就很难掌握.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如下活动.
学具:一张8开的卡纸,一把剪刀,一支固体胶水,图片(小猪、小兔、木头、苹果、胡萝卜等)
方式:剪一剪,粘一粘,连一连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陪着学生玩,通过实践—汇报—点拨—小结,学生就完成了这一环节的学习,头脑中得出:“小猪比小兔多,小兔比小猪少”的结论.
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整理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比如,在“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前面在推理1~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其目的是让同学们玩得开心一些.但今天这堂课老师什么也没有为你们准备,只有几张白纸,可是老师也同样希望同学们能玩得开心,并且能学到知识,你们能做到吗?听清老师的要求:首先,你们可以在白纸上随便画画,但是老师要的结果是6的乘法口诀.其次,小组讨论时要注意.最后,把探索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在交流乘法口诀编制的过程中,汇报口诀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图文展示.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来进行板书.
最后,观察口诀,订正口诀,看看哪些组全对,感受合作成果,体验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卢俊英.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411.
[2]王欣.任务驱动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