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慧
摘 要 目前,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差距,课程体系建构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育平台打造上呈现出一体化与分散化的矛盾,环境建设上尚未形成良性多元共赢格局。为了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应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强化内部支撑,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合作联动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4-0060-05
自从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中央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部署工作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对广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和纲领性指导,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内广大高职院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和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尚未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无法汇聚起政府、学校、行业、社会等各方的合力,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现阶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工作的实践症结,并厘清优化思路,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而开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概述
“生态”一词源于生物科学领域的概念,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物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生物个体都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环境要素不断地进行着多种形式的互动。在某一时空区域内,物质、信息和能量不间断地在各种形式的生物个体中交换、流动,从而维持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兴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育问题无法用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解释,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同时,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学者开始尝试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相继提出了“课堂生态”“教育生态学”等概念,后来又逐渐发展出相对成熟的教育生态理论。由于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教育生态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总体而言,教育生态理论主张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整体联动和系统平衡的思维理解教育,认为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多维镶嵌性[1]。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可以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视域来看待和理解,也能够运用教育生态理论进行分析和指导。第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非孤立地存在,具有整体联动性,并且這种联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联动性,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作为外部要素的政府、社会、行业组织、企业之间具有联动性。第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要素之间、学校与外部要素之间并非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平衡性。一方面,构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失了任何一环都无法形成良性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构成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均衡的,而是有主导者和从属者,有关键要素也有次要要素。
总体来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开放性特征。开放性是与封闭性相对的性质,具体是指某一存在状态允许在它之外的要素介入和干预,并且该存在会对外部要素的作用做出反应。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之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要素具有开放性,例如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育制度、教学管理机制等要素,它们虽然主要受到高职院校内部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或掌控,但同时也必然与社会大环境相互作用,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二,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从整体上与政府、社会、行业组织、企业等外部主体必然存在互动关系,并且其行为模式与社会环境同样发生相互作用,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次,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与线性相对的性质,“非线性”与“线性”两个概念均来自数学领域,在基本含义上,前者是表示量与量之间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后者则与之相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非线性特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众多影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发展变化的内外部要素之中,不同要素的地位、作用分布是不均衡的,在某一个阶段,往往有少数几个关键要素起着主导作用,其他要素处于配合、从属的地位,而一旦进入另一个阶段,则起主要作用的要素就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使得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发展变化与影响要素之间呈现出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非线性关系。第二,非线性关系往往不是一种高度精确的数量关系,尤其是在现实实践中,非线性关系是难以进行准确定义和衡量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不论是其自身的演变过程,还是不同要素对其发生作用的强度、大小,都难以精确定量,只能进行近似地分析研究。
最后,实践性特征。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践性与理论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能够解释和指导实践,实践则能检验和深化理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社会教育现象,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但从生态理论视域来看,作为生态系统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因为只有在广泛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产生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2]。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生态理论仍在研究摸索当中,亟需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来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完善。因此,在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实践症结
(一)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然与实然的差距
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师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因为教育首先是思想、知识、技能从人传播到人的过程。在现代社会,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师资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方兴未艾。就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自身而言,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更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构建结构完善、运行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依托[3]。创新创业是一项高度复杂、难度较大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必须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4]。然而,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目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师资建设机制,还是师资培养模式,都很不成熟,导致高职院校的创业师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达不到专业化教育的水平,难以满足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创新创业往往牵涉到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所以需要来自不同社会部门和机构的专业指导者,但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通常是由校内教师“唱独角戏”,缺乏多元化师资的配合、辅助,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5]。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具体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是整个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中心环节[6]。但就国内高职创新创业课堂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不论是在体系规划层面,还是在课程设置层面,都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难以培养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真本领。归纳起来,当前高职创新创业课堂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在创业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创新创业活动虽然对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但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7]。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或出于认知的偏差,或出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其实践特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沦为理论和知识教育,即使有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尝试以及努力,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不足的局面。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打造:一体化与分散化的矛盾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更应当侧重于实践教育,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摆在突出位置[8]。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离不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只有拥有了场地充足、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实践基地,才能更好地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落到实处,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然而,就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创业园区、孵化器的建设情况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要求,亦无法应对“双创”号召下大学生汹涌澎拜的创业热情。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体化与分散化的矛盾: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尚未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片面地理解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或者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支持方面,更倾向于支持某一特定的学生群体,使得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部分高职学生无法享受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支持。第二,很多高职院校囿于办学条件、资金实力的限制,或者由于院校领导不够重视,在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往往存在场地不足、设施有限、功能不全的状况,难以有效支持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同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尚未形成良性多元共赢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环境发生着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9]。因此,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政府机关、社会机构、行业组织、公司企业、社区家庭等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种牵涉面极广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要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环境氛围,从而持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要求,尚未形成良性多元的教育主体共赢格局,严重制约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政府和高职院校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但在社会领域,行业组织、公司企业、社区家庭等主体还没有强烈的参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利益相关主体思想认识层面的差异使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格局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10]。其次,在更加现实的风险承担、利益分配方面,国内尚未形成政府机构、高等学校、行业组织、公司企业等各参与主体“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部分主体在投入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顾虑重重;另一方面,项目失败的风险又使得部分主体畏手畏脚。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建设困难。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优化思路
(一)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界对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思想认识不一致是重要原因。社會各届在汇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一,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增强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文化层次高、知识结构完善,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论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积聚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11]。因此,社会各界理应大力支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工作。第二,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增强我国各行各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明显的表现为创新能力,缺乏全面创新、再创业能力的企业,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生产服务一线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构建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不仅是为了大学生群体的未来职业发展,更是为我国各行各业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夯实基础。因此,社会各界力量理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配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工作。
(二)优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外部环境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要优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高职院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第一,要优化外部制度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厘清自身与市场的边界,在不断加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观引导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各项工作,为整个市场营造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健全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由于大学生的身份较为特殊,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涉及到融资、设备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租赁等方面,设立经营实体,进行行政审批相关法律规定上仍有一定的模糊之处,这就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以及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第二,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近年来,全社会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无数的年轻人投身到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形成了可喜的局面。但总体而言,国内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年轻人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并不是十分“友好”。由于我国社会几千年来深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在高职院校中多学知识多学技术,对创新创业等风险较大的实践活动并不十分支持。高职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没有父母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支持,是难以下定决心的。所以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宣传,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多渠道优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强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内部支撑
任何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要保持自身的平衡有序,最重要的是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条不紊。与之同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也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优化完善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上面。第一,高职院校要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是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建立多层次、阶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实践课程的融合[12]。高职院校要在原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要摒弃过去以就业指导课程代替创新创业课程的做法,分门别类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该体系应当包括心理学、统计学基础、公共关系、企业管理、经济学基础、创新创业相关法律政策及案例分析等。第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规划以及具体实施部门,而是将所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交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这是极不可取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起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管理部门,指导、统筹、协调校内的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建立具体的执行部门,如创新创业教育院系,负责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地实施。第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本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职业再教育,通过校内培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提升现有师资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拓宽创新创业师资的聘任渠道,加强国际性、社会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本校创新创业师资的多元化发展。
(四)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合作联动机制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优化不能静态地停留在外部环境优化和内部支撑强化的具体工作层面,而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研究高职院校内部子系统、各要素与外部环境和要素之间,学校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家庭等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各系统、各要素、各主体的合作联动机制,从整体上形成有利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和优化的态势。第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子系统、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合作联动机制方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展开广泛的合作。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上,高职教师可以采取与社会性创新创业机构、行业协会合作的形式,来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聘任社会性创新创业人才进校园、强化校际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和人才流动。第二,高职院校要构建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家庭等教育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联动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都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及其原生家庭的支持,高职院校要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主体地位,积极联系、沟通行业组织、企业、家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支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四、结语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使创新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在当前的“双创”背景下,必须提升对高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的重视力度,并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实践之中。同时,还要清晰地认识到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经历长期的协同互动、包容共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高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升与优化,必然会吸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流入,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高质量开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小辉.创业教育的生态转型与实现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59-62.
[2]戴裕崴,翟鸿萱,李云梅,等.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70-73.
[3]周秋江.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72-75.
[4]徐小洲,王旭燕.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16-21.
[5]马永斌,柏喆.大学創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6]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4):37-42.
[7]冯智恩.浅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燕山大学“一体两翼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例[J].教育探索,2016(7):79-81.
[8]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19-124.
[9]刘月秀,钟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14-116.
[10]陈静.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6):87-92.
[11]朱健.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创业生态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4-17.
[12]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