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徐茂林,刘玉林,黄建国,曾书娥,唐 浩(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病例 女,55岁,因“发现左乳肿块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枚肿块,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无自发性乳头溢液,不伴瘙痒、胸痛、咳嗽及骨痛等不适。体查:双乳房外形正常,皮肤及乳头乳晕未见异常。双乳触及散在小片状增厚,未扪及明显肿块,无乳头溢液、溢血。双侧腋下及锁骨上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既往史:2013年行左乳纤维瘤切除术。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乳腺X线摄影示左乳外上象限可见结构扭曲影,周围放射状影(图1,2);诊断:左乳外上象限结构扭曲影,考虑乳腺癌,拟BI-RADSⅤ类。超声示左乳外上象限2点距乳头3 cm处可见1.36 cm×0.97 cm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欠均匀,其内可见钙化斑及液化,CDFI示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图3);诊断:左乳肿块并钙化、液化,考虑乳腺癌,拟BI-RADSⅣc类。MRI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不规则小团块影,长径约1.8 cm,边缘呈长T2信号(图4),内部呈短 T1信号,且 T2WI压脂呈低信号(图 4,5);DWI及 ADC均呈高信号(图 6,7);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伴毛刺影(图8),时间信号曲线呈缓升流入型(图9);诊断: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小团块影,拟BI-RADSⅢ类。
手术及病理:根据超声体表标记定位,在左乳肿块表面做弧形切口,旁开肿块约1 cm完整切下肿块,肉眼所见乳腺切除标本,大小约11 cm×11 cm×2 cm,病灶系线标记处取材,病理诊断:“左乳”乳腺囊肿伴囊壁多核巨细胞反应 (图10,11)。
图1,2 左乳外上象限结构扭曲影。 图3 左乳不规则的低回声光团,内部回声欠均匀,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 图4,5 左侧乳腺外上象限不规则小团块影,边缘呈长T2信号,内部可见均匀短T1信号影,且T2WI压脂呈低信号。 图6,7 DWI及ADC均呈高信号,无明显扩散受限。 图8,9 病灶边缘明显强化,呈环形强化伴毛刺影,呈缓升流入型曲线。 图10,11 病理诊断为囊肿伴囊壁多核巨细胞反应(HE染色)。
讨论 乳腺囊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良性疾病,发病率约为7.0%,好发于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的女性,部分囊肿较小或位置较深而难以触及,部分亦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可行药物、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微创治疗[1-5]。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灶较小且位置较深,于体检发现左乳肿块,而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专科体查亦未及明显肿块。乳腺囊肿的诊断常依据病史和高频超声[6-7],根据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单纯性囊肿、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肿及非典型性乳腺囊肿,而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囊肿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6-8]。其中,单纯性囊肿较多见,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黄体酮减少或缺如引起导管上皮增生、管内细胞增多,导管延长、扭曲以致管壁坏死而引起囊肿,超声上常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均质无回声区,且边界清楚、光滑,伴后方回声增强[8]。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肿常见于青年妇女,发生于哺乳期或产后,主要是因炎症引起乳腺导管堵塞,乳汁潴留形成囊肿,多发生于乳晕区以外乳腺周边部位,囊肿长径以2 cm左右者为多见。非典型性乳腺囊肿表现为囊肿内成分复杂,可伴实性部分,回声可不均匀,或伴钙化[2,4,6,8],囊肿周围伴炎细 胞 浸润或继发 感染时,超声可表现为血流丰富。亦有文献认为[9]乳腺囊肿合并慢性炎症或术后改变时,与周围腺体粘连,结构紊乱,容易误认为“毛刺”或浸润性表现。因此,乳腺囊肿有时需要与乳腺脓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脂肪坏死及乳腺癌等鉴别[8,10-11]。本例病理诊断为左乳囊肿伴囊壁多核巨细胞反应,笔者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其误诊原因系囊肿合并囊壁慢性炎症,导致X线和超声表现不典型。另外患者既往有左乳纤维腺瘤手术史,可致术区的腺体收缩、聚拢,X线表现为局部结构扭曲影、星芒状或毛刺状改变[12-14],亦对影像学诊断有一定影响。本例MRI表现为不规则小团块影,边缘毛刺影,增强呈环形强化,形态学表现上倾向于恶性;而病灶DWI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征象,且时间信号曲线呈缓升流入型,即功能学和血流动力学支持良性。笔者结合患者既往史及病灶MRI表现,考虑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BI-RADSⅢ类),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因此,乳腺影像学诊断过程中,应密切结合临床,对于X线和超声不能把握的疑难病例,应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后者可结合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