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村小说研究的新收获
——评陈国和《乡村小说视域下的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

2018-11-12 16:06喻晓薇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合作化变迁选题

◎ 喻晓薇

陈国和教授的专著《乡村小说视域下的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是他关于当代乡村小说的第三本专著。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在当代乡村小说研究的园地里耕耘,时至今日已小有成就,基本形成以当代乡村小说研究为核心的学术特色。他的这部《乡村小说视域下的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观点和启发。

眼光独到、切入要害的选题是笔者对该书最突出的印象。陈国和在他所熟悉的研究领域——当代乡村小说中选取了当代土地制度变迁书写作为该书的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这个有十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而言,乡村小说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学界公认的,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而土地与土地制度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意义,也无异于水之于鱼,山林之于飞禽走兽。作者自己说得好:“对传统的农民来说,土地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之本、文化之根、发展之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决定着农民其他方面的生活状况,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以土地的占有为标志,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土地制度。”因此,该著聚焦当代乡村小说中的土地制度变迁书写无疑是抓住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然,在极具现世情怀,密切关注农村现实发展且同步书写的当代乡村小说中,关于土地制度变迁的书写也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序列,从四十年代的“土改”小说,“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合作化小说,到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小说,及至新世纪以来的土地流转小说。统计一下,无论是正面直击土地制度如何调整重组,还是以此为背景,叙述土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更迭,描写改革所带来的人心世态、风俗人情的异动,以土地制度变迁为主题或涉及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小说在当代乡村小说中至少占半壁以上江山(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因此无论从现实还是当代文学史研究层面来看,这一选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当我们检视当代文学界关于这一选题的研究,会发现对当代乡村小说的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在“中国文学”学科“关键词”一栏输入“土地制度”一词,共检索到四篇文章(其中一篇是《苏轼论春秋时代土地赋税制度平议》,不属于当代文学研究范畴)。另三篇一篇是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生郑思宇2016年提交的硕士毕业论文《路遥小说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从时间上看论文与该书完成的时间差不多同时,不过属于作家个案研究,与陈国和此书的宏观纵览包括从四十年代丁玲、周立波等人的“土改小说”直到新世纪关仁山《麦河》等“土地流转小说”在内近八十年的当代乡村小说全部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气魄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其学术价值更是无法同提并论。另两篇——《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由〈平凡的世界〉看转型时期陕北农村的家庭与人中再生产》《土地制度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60年之后对元茂屯的回访》,属于期刊论文,分别是2010年、2015年发表,虽早于该书的出版时间,但都是单个作品研究。另外,据陈国和此书自述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研究现状,单一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成绩突出,尤以土改小说与合作化小说为最显著,但对当代四种土地制度变迁书写作为整体进行宏观把握的研究尚未有。综上两方面陈述,此书的选题当得起眼光独到,切中当代乡村小说要害的评价,也确实是筚路蓝缕,首开当代乡村小说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宏观研究之风。

著名学者莫砺锋曾就做学问的功底和眼光写过专题文章,其中谈到眼光时他专门提到选题的眼光,他说:“选题实际上是体现一种问题意识。”“老的题目,已经研究得比较多的题目,只要换一个新的角度,它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题目。这就是选题的眼光。”当代乡村小说研究可谓老题目,单个的土地制度小说研究,如土改小说、合作化小说也是老题目,可是关注近八十年四种土地制度变革书写的宏观整体的研究,可谓是新角度,由此我们不得不肯定该书选题的独到精准眼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样的选题眼光自然是学术功底与灵气的综合产物。

扎实突出的理论素养与较为厚实的学术积累是笔者对该书的第二个观感。优秀的文学批评需要良好的审美感悟能力,也需要卓异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讲理性思维与理论素养就更重要了。

首先选题就是非常具有理性色彩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政策法规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历史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牵涉到政治学、经济学、政策法规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种社会学科的理论观照,这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要求必然是多方面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也确实综合了多种跨学科的话语资源,诸如政策文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等,将其与文本细读结合。此外,还有较为厚实的文学学科积累。从对具体文本的解读而言,看得出作者对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相当熟悉,信手拈来,化入对文本的分析中,为我所用。这里笔者想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该书所涉及文本多为当代经典乡村文本,关于这些文本的各种解读已数不胜数,而且关于土改小说、合作化小说和叙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乡村小说的阐释多数已形成定论,要想对这些经典文本与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经典类型阐释出新意对研究者而言挑战极大。陈国和运用自己突出的理论素养与理性思维,以及对学科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的积累,确实使对“老问题”的解读翻出了新境界。比如第一章第二节“空间的社会化”部分,借用莫里斯·梅洛-庞蒂与享利·勒菲弗关于空间的观点,以此为视角观照《三里湾》《春节前后》《李双双小传》等小说中的乡村空间性质的变化,从而得出合作化运动带来生活空间向生产空间转化,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靠拢,乡村空间日益社会化的结论,的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时间的程式化”部分,又借用现代工业时间与传统自然时间的差异来解读端木蕻良的合作化小说《钟》,也确有“老树发新花”之感。第二章第一节“乡村秩序的失衡与重建”借用了唐小兵主编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对现代文学中的左翼小说、解放区文学与当代文学中的“十七年”红色经典重新解读的方法,对《山乡巨变》的合作化叙事进行再解读,发掘被经典意识形态理论与阐释话语所遮蔽的或未发掘的深层信息。第四章第一节借用李欧梵、刘再复关于放逐的话语资源与欧美流行的创伤理论解读张爱玲关于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关于“土改”的叙述,等等,都予人以启发。

一般而言,理性思维较发达者审美感悟能力多少会有欠缺,文章理论分析较为突出的,文本细读功夫多少会逊色。但是陈国和的这本专著在两者的平衡上做得不错。文本细读也是他撰写该书时所尤为注意的一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相当大难度,由于课题研究对象时间跨度大(从1940年代到新世纪),涉及文本卷帙浩繁,不可能一一解读,只能对众多相关文本作筛选。选择哪些?汰除哪些?具体到每一章节每一论断的阐述如何分配这些被选中的文本?这都是令撰写者头疼的问题。陈国和非常明智地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典型文本涵盖同类型相关文本,基本上禀持每章每一节重点细读一个经典文本或一个经典作家的原则。比如第二章第一节“乡村秩序的秩衡与重建”主要对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与《暴风骤雨》进行细读,第二节“人道主义的反思”对张炜八九十年代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篇经典小说作细读,第三节“乌托邦的终结”对阎连科《受活》《日光流年》等小说中关于合作化运动的书写细读。第三章“民间与见证”第一节“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见证”以余华《活着》中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细读来代表农民对土地制度变迁的见证,第二节“土地制度变迁与地主见证”,以对莫言《生死疲劳》中关于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细读来代表地主对土地制度变迁的见证。第四章“边缘与记忆”第一节“流亡与记忆:知识分子的土地制度变迁叙事”,以对张爱玲《秧歌》与《赤地之恋》的文本细读来代表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对“土改”的叙述。第二节“妇女与记忆:漂泊者的土地制度变迁叙事”,以对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细读来代表海外女性作家对土地制度变迁的书写。这里所选择的每一位作家或文本都是当代乡村小说土地制度变迁书写中的经典作家或文本,具有代表性。这种安排体现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研究智慧。

再者,该书的语言表述也颇为精致讲究。除了语言表达的理论深度、精准度,该书还追求一定的文采。文学研究毕竟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研究对象既是一种艺术门类,以审美为其本质属性,又是以语言为特有的传达媒介的艺术门类。简言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语言美不仅是文学家的追求,也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的追求。细细品读陈国和的这本专著会发现,该书的语言讲究整饬对称之美。书中不乏这样的句子,如“同时也是这些制度规约着乡村的历史,规范着乡村的生活,规划着乡村的未来”。再比如第一章第一节“土改小说”三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宗法势力的退场”“国家政治的楔入”“乡村伦理的异动”,第二节“合作化小说”三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生活的政治化”“空间的社会化”“时间的程式化”,第三节“农村改革小说”三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土地承包的欢呼”“经济结构的变革”“生活观念的碰撞”。这些小标题不仅准确地标明了该部分论述的中心观点,而且,每节的三个小标题之间字数相等,词组语法结构完全一致,体现出一种整齐规则之美。

如果说该书存在不足的话,笔者以为还是文本占有尚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在笔者看来,最为理想化的状态应该是将这近八十年代关于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文本尽可能多地搜集,在保留对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读分析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加入大家不熟知但又非常典型的相关文本的分析(即在文学史书写与经典文学批评中被遗漏的文本),正如第一章第二节分析“时间的程式化”时以王汶石的《春节前后》、何飞的《大家庭》、于逄的《金沙洲》和端木蕻良的《钟》,这些小说都是文学史和以往的文学评论中几乎未提到或分析过的陌生文本,相对于《三里湾》《山乡巨变》《创史业》《李双双小传》等合作化小说的经典文本而言,更能体现“旧问题”分析中的材料之新。

对学术的虔诚执着追求、兢兢业业的为文态度、朴实低调的为人风格,还有对当代乡村小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笔者对陈国和教授的印象。很显然,《乡村小说视域下的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阶段性收获,我们期待着他的新成果。

猜你喜欢
合作化变迁选题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新年刊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选题有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让作业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