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旗帜,力创精品
——重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11-12 16:06邹明山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优秀作品文艺创作

◎ 邹明山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新形态,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是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快更健康发展、壮大德艺双馨文艺人才队伍的新的纲领性文献。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习近平在《讲话》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既是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起来的重任,发挥好文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就必须更认真、深入地学习《讲话》,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实践。

《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爱祖国、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勤劳节俭、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骄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很难顺利向前推进。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这是党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新号令。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抒写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纵观我国文艺发展史,许多彪炳史册、激励后人的爱国篇章,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闪光的诗章无不饱含爱国真情,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真、善、美不仅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真”是指文艺要按照艺术规律,将社会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及作家艺术家的真诚表现出来。文艺的真实性,并非是照相式的对生活的简单照搬,也不是生硬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判断,而是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对社会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善”是指文艺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体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力量。文艺作品中缺少了善,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无从谈起。“美”是指文艺要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具体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文艺的美是对现实美的升华,既有对人们情感愉悦、心境娱乐或生理快感的满足,也有对人们审美旨趣、精神境界、道德情怀的提升,从而发挥文艺重要的美学功能。文艺价值的根基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火热现实生活作源泉,而且要有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种形势下,民族的、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华文化、歪曲中国历史的言论和作品。这些乱象和不良创作倾向,无论对文艺的繁荣发展,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都十分有害。《讲话》一针见血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不移地在创作中贯注中华文化的强健血脉,延续好中华文化这个“根源”。

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关键是要入脑入心。优秀文艺作品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和感召力,能有效地将传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众,使受众在艺术的享受中、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已被歌曲《游击队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一大批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喜爱的经典文艺作品强大久远的艺术感染效应所印证。

在上文中笔者提出了关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部分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英语跨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必须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采取对应的、可操作的具体策略,进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涉及文艺的本质,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前提和“总开关”。《讲话》指出: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作品优秀与平庸的差异、先进与落后的分野,都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选择。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为什么人问题的严肃叩问。

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我们党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对文艺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战略指导思想,但一以贯之的,是始终都突出人民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中心地位。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江泽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更旗帜鲜明地提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这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思想,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根本特征,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原则。

《讲话》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光辉论断,用通俗生动的比喻,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者、享有者和主人,是推动历史前进、汇聚历史沧桑变化的决定力量的真理。文艺来自于人民,既为人民所创造,也为满足人民审美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在中外文艺发展史上,不少有良知的文艺家表现出体恤民众、关怀民生的宝贵情怀,创作了很多表现普通劳动者生活、在人民中世代流传的经典作品。唐代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佳作都为历代人民传诵。建国后,沿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文艺家们创作了大批抒写人民情怀,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创业精神的优秀作品,《红岩》《红日》《红旗谱》等佳作给人们留下了无数普通革命者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力作则描绘了新中国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崭新生活和在时代巨变中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秀作品成为激励鼓舞历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改变国家、民族和自身命运而英勇奋斗的宝贵精神食粮,成为他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提升自我、改变命运的精神法宝。

文艺离不开人民生活的源头活水。《讲话》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文艺观的核心原理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又深刻揭示出文艺与人民生活关系的本质,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极端重要性。作家艺术家既要懂得人民需要文艺,更要时刻铭记文艺需要人民。要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重要问题,自觉地从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创造智慧、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怀中汲取营养、产生灵感,从人民生活的无尽矿藏中挖掘创作素材,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来确定自己工作和创作的目标和价值。这样,艺术生命才能生机蓬勃、永不枯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重视人民在文艺的价值评判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讲话》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作品好与不好、有没有价值,人民的评判始终是最高标准。文艺作品归根到底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读的、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文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交由人民来评定。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决定作品的成败。古往今来,一切艺术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才最终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要尊重群众的评判,接受人民的检验。这应是文艺家的根本立场,也应是评判文艺作品优劣的重要尺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必须热爱人民。《讲话》说,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热爱人民,才能满怀激情地调动所有艺术灵感去表现人民、服务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著名作家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皇甫村14年,扎根群众中,做他们的忠实代言人,潜心创作出深受千百万读者喜爱的《创业史》的经验,很值得今天的文艺家们学习借鉴。文艺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要像柳青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努力创作出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优秀作品。

努力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优秀文艺作品是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之本。文艺家的中心任务是要静下心来,潜心创作,通过创造性、个性化的劳动,为人民踏踏实实地出作品、出精品。只有创作出社会承认、世人称道、后世流传的优秀作品,作家艺术家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才能被历史铭记。一部中国文艺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的名字之所以被人们传颂、为后世敬仰,就是由于创作出了流芳千古的优秀作品。

考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时期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文艺发展水平、繁荣程度,更要看作品。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审美质量、创新高度、形象塑造、语言表达,优秀作品产生的频率和规模及其在社会上、世界上的影响力,能充分反映出各自国家、民族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一部优秀文艺作品,就是民族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创造能力的范本。阅读它,鉴赏它,就是在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创造水平。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主要看是否有源源不断的文艺创新和优秀文艺作品。

努力为人民创作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作家艺术家的天职。怎样的作品才是优秀作品呢?《讲话》中指出,能“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都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这些重要观点,既为检验每件文艺作品、考量评价每位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标准,又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提出了重要原则。

优秀作品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承载起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的重任。有筋骨,就是作品要表现崇高的理想信念、非凡胆识和浩然正气,用优秀作品挺起民族的脊梁。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种精神上的硬度和韧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伟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艺术特质。有道德,就是作品要承载和展现高尚的价值追求,传达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当今的优秀作品,应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激发人们自觉遵循道德标尺,把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传递给人民。有温度,就是要努力体现人文关怀,以作品蕴含的情感热度提升人民社会生活的温度,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激励。优秀作品要在生动形象地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劳动的艰辛同时,把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反映出来,要歌颂大爱大美,传递人间真情,更好地温润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产生共鸣。

优秀作品应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力求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思想精深在于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性,能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深刻体现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崇高追求,站在思想和理想的高度,去理解现实、烛照现实、洞察人生,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世界提供有益参考。艺术精湛体现在以审美的方式观照和反映生活、把握世界、传播思想,按照艺术规律精心塑造出富有个性又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使精深的思想如盐溶于水一样渗透进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中。制作精良体现在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作品的选材、构思、表达、语言等的每一个环节、情节、细节和每个角色、每句台词、每段旋律的精心设计演绎,用心打磨推敲上,是“讲究”而不是“将就”,是精益求精而非粗制滥造。力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融合、和谐统一。

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文艺创作的差异性,决定了优秀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以尽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读者观众听众的审美需求。

力戒浮躁、志存高远、耐得寂寞、潜心创作,是作家艺术家出力作、出精品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家创作生产力获得了解放,涌现了大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作品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还不多,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要效法先贤,胸怀大志,走出名利,积极投身伟大时代这个最大舞台,生动书写中国人民的火热生活,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攀登艺术高峰,努力创作出更多振聋发聩、传之久远,又为人民所欢迎和喜爱的力作精品来。

对艺术要抱有敬畏之心。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常香玉信奉和践行“戏比天大”。作家艺术家应像他们那样,以赤子情怀对待艺术、对待作品、对待读者观众。敬畏艺术,就会把创作作为毕生专注的事业,排除一切干扰,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对待文艺创作,用心用情用功地打磨作品,千锤百炼,使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精神都力臻完美,拿出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是促进创作繁荣、出力作精品的又一重要条件。“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这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穷魅力存在于作品的新颖独特之中。自觉坚持探索创新,是作家艺术家能取得非凡艺术成就、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建设一支庞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是促进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优秀作品源源涌现,推动文艺不断创新的根本保障。《讲话》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提高,文艺创作已经进入空前大众化阶段。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影响的名家大师还不多。这种形势下,习总书记强调上述重要问题,抓住了根本,为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加速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还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新的文艺组织、文艺群体。近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文艺群体十分活跃。新情况新变化,给文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这些文艺群体数量巨大、年轻、有活力,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其中一些人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文艺舞台的主角。因此,各有关主管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开阔的胸襟、眼界、更创新的思路,把吸引团结新文艺群体作为突破口,用全新的眼光和全新的政策、方法团结和吸引他们,引导、吸收他们成为文艺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源源不断地创作生产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奉献优质精神食粮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优秀作品文艺创作
1942,文艺之春
Jazz
优秀作品展示
风景月赛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选登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