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群
【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专业提升的一种方式,同课异构是培训过程中常用的交流形式,通过对国培名师公开课的观摩认识,体会引领示范作用,学习名师对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各环节的操作处理,分享其工作方法和情感态度。
【关键词】 培训研修 二氧化硅 教学评价 认识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8-066-01
0
我有幸被湖南省教育厅推荐到华南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7)”培训,听了许多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的讲座,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尤其是钱扬义教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使人耳目一新,对于一线教师的可操作性很强。钱教授的讲座总是以郭飞红老师为例,激发起了学员对郭老师的崇敬之情,很想见识郭老师的风采,感受她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有幸的是国培组织方安排了一堂同课异构活动,到广州中学观摩了郭飞红老师执教的《二氧化硅》公开课,真的开阔了眼界,使人震撼,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课前准备认真细致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上这堂课之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广泛的了解别人对这堂课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合理取舍,从中提炼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思路,这项前期工作是相当繁重的。
其次,进行教材分析。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与特色,了解这堂课在本节(本章、本册)的地位与作用,甚至与其他各册教材的联系,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本节课内容比较繁杂零散,学生容易混淆和遗忘,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硅的教学的内容大多轻描淡写,知识罗列为主,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提炼,找到一条合适的主线,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
最后,进行学情分析。熟悉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如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拥有的思想观念等等,做到心中有數。老师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特别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样与硅有关的实物,这些准备工作,为本节课“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设计新颖清晰
由于学生通过前几章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又有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基础,所以,本章学习是应用前面所学的理论和方法,继续研究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二氧化硅的学习中,通过对实物及身边的化学入手,引发学生深刻的理解和体念生活,以此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点。
教学设计思想遵循了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学设计流程新颖清晰“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采取了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课堂教学分成几个教学环节,明确了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节一是交流分享:让学生展示生活中含硅的实物,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含硅材料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形成了物质分类观。环节二是提出问题:将每组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平板电脑投射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点评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取舍,排出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环节三是解决问题:本节课师生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侧重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惑学生和老师的问题,“为什么NaOH溶液可以用玻璃瓶装?但又不能用玻璃盖?”师生展开了实验探究,通过从淘宝网上购买的检验SiO32-离子的试剂和方法,以实验事实解答了学生及听课老师的疑惑,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环节四是总结提升:通过列表法归纳对比CO2、SiO2的共性及差异,并采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两者的结构差异,使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化学观。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郭老师一反教师主讲的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从学生现有的认识出发,围绕学生产生的疑问,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逐步分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将书中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学生是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知识,所以掌握的更加牢固。郭老师始终满脸微笑,亲切自然,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学生自主探究很积极,分组讨论很活跃,回答问题很热烈,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知识,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馈多元评价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郭老师并非就此结束,而是马上利用课间三分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以便了解本次公开课的效果,为教学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的教学改进做准备。调查表设置了16个小问题,主要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习方法、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在学生回答方面她设计了“五点量表”——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在回答每个问题时就从这五点中选一点打钩;最后设计一个开放型问题“如果可以择,您喜欢用何种方式学习?”从这些问题的设置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更体现了教师的拳拳之心,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听了郭飞红老师的课,使我的认识得到了飞跃,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新课程改革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从师生对多媒体的熟练运用程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流畅程度,可以得出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是常态。郭老师又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平日工作很繁忙,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准备出了如此高质量的公开课,可见她的教学功底扎实,平日在不断的学习积累,潜心于教学研究,天道酬勤。如果老师都能做到对教育教学、对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热情,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番很有兴趣的事业来做,则在专业成长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长期坚持下去,也会逐渐的成为名师。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