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导学案不仅是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而编写的教学方案,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集教案、学案、练案于一体,通过陈列学习目标,使学生自学教材有的放矢;编写前置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前解答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问题的处理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使用导学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诸多感悟,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导学案;感悟;困惑;思考;保障
2017年春,第三次月考成绩出来了,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成绩下降之快还是超出了心理承受力。与第一次考试的成绩相比,平均分降低了20多分,及格率下降近20个百分点,优生率下降10个百分点,综合得分下降25分。受知识较多、试题偏难,学生近阶段课外活动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整体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说真的,我的心在流泪,我的教学怎么了?我该怎么办?该不该继续坚持现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案教学中的种种不适,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反思。下面谈谈自己三个多月来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感悟、困惑与思考。
一、导学案教学的感悟
(一)教学要“依托”导学案,但不能“依赖”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这是教师根据教材、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的教学方案。此案集教案、学案、练案于一体,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列于学案前边,做到自学教材有的放矢;把要学习掌握的内容编写成前置性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教材,解答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导学案的运用试图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此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问题的处理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的教学要依托导学案,但不能“依赖”导学案。导学案是老师以自己的教学理念,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编制的,“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它不可能适合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所以在使用导学案时,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增补,力求达到最佳。既忌“一字不漏”地照搬,又忌完全“弃之不用”,另起炉灶。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交流合作。因此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任务教师都不要包办,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探究,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回到原来的形式上。
(二)教师要“改变”自我,而不是“固守”自我
导学案教学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备课改变为课程开发,由此带来教师课程身份的改变;传授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合作的探究实践,由此带来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自己经历了从开始的迷茫、固执,到现在的从容、镇定的漫长过程。看似成熟了,实则煎熬、困惑一直伴随左右。尽管有过两次短暂的校本培训学习,但终究只是学习了一些形式,课究竟怎么上,自己也没有底,只能摸索,并在摸索中提高。
导学案教学虽然降低了教师的备课强度,但习惯了自我设计、自我调控,习惯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师,突然面对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他人给定,课堂生成的主动权“旁落”学生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削弱,难以适应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崭新的教学模式,自己只能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加强与同科教师的交流,认真进行反思。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细节上下工夫,在达成教学目标上下工夫,在培优扶困上下工夫。
(三)学生的学习表现提升了,学习成效却降低了
学生对导学案显示了较好的适应性,从初始时的“无比好奇”到“习以为常”,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反映了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也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生的学习热情超出预期。导学案的使用,使沉闷的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学困生,使得他们从一个旁观者,转身成了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并且时不时地代表小组展示,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信心。学生的表达能力、表现欲望令人刮目相看。使用导学案教学前,学生表现机会少,使用导学案后,由于有“交流展示”的环节过程,给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表现越来越精彩,学生的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业抄袭现象日益严重。过去,班上抄袭作业的较少,而现在每个小组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一个小组四到六位学生的作业都差不多一样。二是课堂上相互观望。由于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小组交流展示。时间长了,交流、展示的机会往往留给了小组中学习好的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就不愿主动参与了。久而久之,两极分化现象就显现出来了。这与我们课堂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导学案教学的困惑
(一)小组成员固定滋生了学生的依赖思想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小组学习,那么分组不可避免。但怎样分组比较科学,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分组定型后的不再变动现象,更是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如果经常变动分组,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混乱程度以及小组分工的难度。
(二)小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
既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进行评价,但如何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教学中,有老师评价、学生记录的,也有科代表根据学校的评价方案自己自主记录的,还有小组之间的相互评议。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不可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一个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狀况、一个班级的成长历程。所以,记录过程是否客观,评价对象是否全面,都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导学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前置性学习,重视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在自主探究环节往往要花费较多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程。教学中常常出现尴尬局面,是教师强行中止学生的探究、交流,还是让学生继续下去?是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还是继续发挥学生“体”的作用?不“导”吧,教学任务完不成,不“体”吧,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真是两难。
三、导学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一)改进教学评价,为导学案教学提供坚定的支持
从理论上说,导学案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的需求者、发起者和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导学案正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与组织者,而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课改,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既然是改革,那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不是仅教师自己就可以解决和搞好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老师的教学评价需要及时跟上,但这从学校的教学奖惩方案上看还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观念也不可能很快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中也不一定是发自肺腑的,也许只是没办法才硬着头皮上。由于缺乏指导,担心成绩下滑,现在就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的是导学案,上的是老一套,有的教师只在讲公开课时用导学案教学,也有教师是“用导学案上一遍,再用课件上一遍”。
(二)加强配套措施,为导学案教学提供坚强的保障
从现实来看,既然是改革,当然就有风险。改革肯定会走弯路,怎么办?一是建议学校的培训要跟上,要让教师从觀念上认同,要让教师“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信心百倍”。二是学校的评价要跟上,要给课改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要让教师“心中有底”,允许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合理“下滑”,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否则,谁敢改?谁敢真改?谁愿意一年下来不但经济受处分,而且名誉、口碑也受到伤害?三是希望我们的教师要“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着眼于长远,既然是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学、有利于自我成长的事情,就要认真参与。要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都将会随着课改的深入而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
[2]李福灼,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95.
[3]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7.
[4]张旸,蒙泽察.“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2.
[5][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蒋开礼,男,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数学教师,职称为中学高级。
Abstract:Learning Guide is a teaching scheme which is made by teachers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standards, textbooks and students. And its also a learning material which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participate actively, inquiry cooperatively and optimize development. It integrates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leading students to study targeted textbooks independently through displaying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nswer in advance through preparing pre-questions. In this process, teachers will give the right of learning and handling the problems back to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can finish tasks happily in an atmosphere of self-study,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obtained many perception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of using learning guid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duced a lot of confusions, which led to some reflections.
Key words:learning guide; perception; confusion; reflection; guaran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