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对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8-11-09 12:04李军
市场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摘 要:中央一直在强调,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将“去产能”明确为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随着去产能工作的不断进行,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已经转变为从供给端开始着手。江苏省也在大力主抓去产能的目标,经过一年的努力,江苏省相关企业均开始实现盈利,去产能的目标完成效果显著。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去产能实施的过程中,短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不稳定,减少财政收入并增加支出,但是长期来看却十分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

关键词:去产能;经济增长;就业;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8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57-02

一、 产能过剩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去产能就是化解过剩的产能,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产品供给市场上面供大于求进而导致每个厂家恶意竞争,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的情况,寻求对生产设备、产业链和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早在2015年中央就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方针政策。而且在2016年的四月的时候,江苏也召开了相关会议并部署了江苏去产能的重点和任务。去产能虽然在短期会带来局部改革的阵痛,但是长期来看却非常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上升。

过剩产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对于超过正常需求之外超量的供给。主要体现在社会总需求有限,而相关生产单位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采用量大价低,盲目扩大生产总量而导致实际产出远远超出市场正常需求,进一步拉低了产品的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出现一部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致使生产能力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闲置状况。

中国的目前经济增长依然还没有完全脱离甚至是没有脱离长久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增长模式粗放、体制制度固化,还有政府和企业不断形成的投资误区是带来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一直以来,在中国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乃至于生产劳动参与者都认为增快经济发展速度的模式就应该是不断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增大投资规模。由于这种错误思维的影响,企业长期试图通过不断投资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大量的产品投入市场试图借此占据市场。因此,也使得许多的企业想方设法问国家政府要项目、要投资,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投资体量的不断加大和产量的不断增长,然而利润率却是在不断下降,口碑在不断变低。

二、 去产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落实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很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一)任务落实难度越来越大

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淘汰压减,整个江苏钢铁、水泥、煤炭和相关行业,但凡符合国家标准的落后产能大多数已经退出。再进一步压减的产能很多都是非落后的或者是接近落后的正常产能或者设备,这一部分产能如果继续退出,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产、效益双重损失,还会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部分企业产能以及收益受到影响。如果把握不好工作力度,就会造成大量职工失业,收入和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二)缺乏有效法律支撑

由于产能过剩和去产能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再加上政策体制以及企业自身等因素,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化解产能过剩法律规范的缺失。二是相关责任机制的落实还不是很明确,大多都是由当地政府根据情况采取措施,而没有一套完善的衡量标准。三是投资和金融法律服务援助不健全,针对去产能进行的许多措施往往忽视了这些背后投资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三)相关员工安置、债务关系处置

化解过剩产能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干预企业的正常退出,导致本该被市场淘汰的落后企业得以继续经营运作,成为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的“僵尸企业”,还产生了大量职工转岗安置的问题。而且,从短期看,去产能还会给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带来下行压力。

三、 江苏省去产能完成情况及措施

(一)“去产能”的进展情况

江苏省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及船舶五大产业“去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16年8月底,钢铁行业共退出产能280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71.8%。煤炭方面,徐矿集团已共计退出产能640万吨,完成目标的78.2%。与此同时,江苏省完成去产能需要安置的钢铁、煤炭企业职工累计24751人,职工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预计,2020年,江苏能总共能够化解钢铁产能1750万吨、煤炭836万吨,“僵尸企业”基本出清,中高端产能比重上升。

(二)去产能变革要着重解决的五个核心问题。

去产能不但要解决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要注意改良并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抓住重点,稳步有序地完成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见图1):

图1 去产能变革的核心问题

(三)化解过剩产能的主要措施

第一,要在运用合理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经济和法制的手段从多个维度来化解过剩的产能。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质量把关、合理使用能源、安全生产的规定实施。以高环保,低能耗,抓安全为主要目标。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善于采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从根源上推动去产能工作的不断推进。

第二,政策先行,引导企业产能自动退出。还要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尤其是问题比较严重的企业积极采取多渠道的减压产能措施。充分结合市场形势和自身的条件,合理有序地削减产能,另外还要提供实现多地区、多角度、多行业和多所有制联动削减以及兼并重组,退出过多的产能。

第三,政府和企业要协同一致,共同打造健康、合理的市场环境。政府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取消并大力监管相关部门做出的对市场不合理的干预和不同种形式的保护,构造公平市场环境,杜绝一切恶意竞争。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依法处理企业兼并、削减产能和员工安置的相关问题。

四、 去产能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去产能在短期内会抑制经济增长,但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去产能短期能够引起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产能、产量快速下降,但是长期来看,却有利于提高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投资效率,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反映到具体经济活动中,相关产品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对于江苏来说,主要的产煤企业徐州矿务集团从2016年11月份就开始盈利。在钢铁行业,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位于江阴的全球最大特钢生产基地兴澄特钢,2016年盈利水平领跑全国特钢行业。

(二)对就业的影响

去产能在短期会影响就业波动,但是长期来看影响有限。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会在短期内对地区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着去产能的完成,产能和行业规模逐渐趋于稳定。之后对就业的影响会慢慢地被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所化解。并且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企业职工可以通过转岗或外出寻找工作解决自身就业,政府同时也在通过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保持地区就业的长期稳定。

(三)对财政的影响

短期内降低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加财政支出负担。短期来看,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导致煤炭、钢铁等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营整体下滑,从而导致相关行业税收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去产能能为高效产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对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经济增长加快了财政收入也将会随之增加。

(四)对金融信贷风险的影响

产能过剩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较大。之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煤炭、钢铁等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行业保持高额利润。这些产业是当地信贷资金需求的最大领域,也是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随着去产能的实施,导致很多企业短期资金会出现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信贷风险。

当前,江苏经济正处于稳步上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完成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的硬任务,又要稳定经济增长、防止产业运行紊乱。鉴于江苏省化解过剩产能面临的艰巨任务、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及为长江三角区环境改善做出的巨大贡献,政府也要做好相应工作以确保江苏省去产能工作的继续开展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另外还要重点做好相关职工的安置问题,同时还要对难以直接再就业的职工提供保证就业的必要培训、信息服务甚至必要的资助。对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和行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地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帮助解决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比较艰难落后的地区和企业,也可以提供相应优惠的税收政策,帮助这些地区和企业渡过难关,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面临的困局风险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6(4):7-36.

[2]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齐鹰飞,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12):18-31.

[3]赵斐,马义玲,程翠青.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对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陕西渭南煤炭行业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2017(2):110-120.

[4]中国新闻网.江苏晒“去产能”成绩单 2.5万职工安置成工作重难点[Z/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9-05/7994790.shtml.

[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产能过剩的测量、成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5-38.

[6]李林,刘倬君,王义卿.经济结构调整对保定市财政税收收入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5,28(1):120-124.

[7]胡荣涛.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化解的供给侧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6(2):5-9.

[8]劉运通.化解过剩产能对河北财政影响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51):4-7.

[9]丁艳娟.江苏船舶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17(4):34-38.

作者简介:

李军,男,河南人,南京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劳动经济、收入分配。

猜你喜欢
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