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成?李仙凤
摘 要:本文基于广西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力图改善教师不适应现象,提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重视规律、把握课堂、兴趣引导、启发思考、挖掘资源、提高自身素质等办法,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面对问题,提出建议仍是每一位教师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主导
新课程改革后,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上有的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 惟恐自己喧宾夺主。为此,必须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让教师走出迷失的困境, 还教师主导以真义,当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认识到“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主导地位的突显,才能以各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通过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历史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
1 重视规律是前提
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须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学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需要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科学型)转变,这种转化大多数在高中二年级阶段得到初步完成”,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中的经验型成分会长期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充分考虑这一点,注重情境的营造,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多考虑图文并茂的材料和音像制品,尽可能做到历史情境的再现。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为主导的结果必然要表现为学的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喜欢展示自我,表现自己,自主参与活动的意识不断加强。他们的感情变得越发细腻、心智趋于成熟,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喜欢在感兴趣和有启迪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才能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条件,营建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生效。
2 把握课堂是基础
学校是正规教育活动发生的专门场所,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生接受教育绝大多要通过课堂来完成,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
学生的历史知识来源集中于课堂。教师必须在讲课上多下功夫,做到言简意赅,既不重复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又不把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全倒出来。笔者建议:第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不断设问(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扣课堂主题,在学生疑惑的时候要及时旁敲侧击,或出示相关材料,或解释暗示)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去阅读思考,实现自主学习。
3 兴趣引导是关键
中学阶段历史学科因对升学考试“贡献”不大,而被大多数师生视为鸡肋学科,加上中学历史要求进行无休止地记忆,确实让学生感觉食之无味。但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正处于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让学生学好历史和学好其它学科是同等重要的。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认真学习历史,关键要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历史知识来源的了解,伺机利用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热销书籍、热播影视剧、焦点新闻、网络流行话题等都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利用。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实现课堂的兴奋,触发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热情。但教师在选取和运用素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哪些是虚构扭曲的历史。再者,教师可以密联系生活,强化历史学习兴趣。特别是讲文化史和经济史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能及时抓住过去与现在生活联系的契机,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光属于过去,在现实的生活中即有历史的身影。
4 启发思考是核心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认为:“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以先前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主动地理解感知外在信息。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通过不同方法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
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历史知识内化成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就要让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是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真诚地鼓励和善意地点评,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乐于质疑。课堂教學还要注意情感主线的建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概念,然后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最终形成历史结构,对历史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
5 挖掘资源是推力
学习资源是学习的对象。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越多的历史资源,就越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在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发现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中学生生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并不如此。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去挖掘历史知识的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各学科分割起来学习,各学科之间体现不出渗透作用。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几乎涉及所有科目。比如,语文课中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是历史,政治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地理和历史息息相关,就连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利用其他学科的学习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学好历史,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迁移和收集资料能力。
说明中学生喜欢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地参与活动去活跃他们的思维。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的陪同下多去参观有能力去的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等,并提醒学生在参观前做好“功课”在参观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照片资料,过后对照片进行整理标注。我们知道照片是形象的历史,可供人们直观感受。学生对照片进行整理对其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作用极大。
在信息时代和传媒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也开始了多元化,我们不可忽视网络的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历史网站,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史学研究网、国学网等,鼓励他们利用网络去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另外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学生课余时间选择的主要选项。对于这些资源,教师要进行基本史实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来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什么是未确定的。比如要让学生知道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遗址是真实的史料,是学习历史应当参照的资料;历史典籍记载的是历史事件,但不排除有伪造的情况;研究性著作具有主观成分,应该批判地看待;畅销书、热播剧等作品,是商业运作产物,不能完全当成正确的历史来对待等等。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本”与“坚持教师的主导”并不对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我们相信中国之教育,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终会取得令全民族满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
[2]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