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淑文
课文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和作者、情境、人物进行深入对话中产生共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洗礼。课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过程,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倘若方法不对,指导不当,必然会使得学生“味同嚼蜡”,毫无生机活力,课文教学定会呆板枯燥。带着虔诚多用心拼读,带着新鲜好奇多深入探知,不仅能使得学生在把握语篇教学要点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的学习思维方法,更能使得他们在聚焦要点的基础上,走出被动应付学习的格局,让他们能真正站立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关注疑惑,反复阅读比较
课文阅读是指一种主观投射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好疑问,多给学生自我阅读比较的机会,能使他们在发现认知难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关注疑惑,能使得学生主动带着问题阅读,带着疑虑深入探知。
关注疑惑,让学生跳出阅读无目标和思考无主见的窠臼,定能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真切而深刻的感知。如,在《云雀的心愿》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心愿?你认为云雀有怎样的心愿?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心愿主动从语篇中筛选相应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圈画出相应的要点。很多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可引导他们將自己的心愿与云雀进行比较,鼓励他们从相应的词汇中,发现更多有效的内容信息。通过比较,很多学生认为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生态资源应该受到优先保护,应该受到更多的尊重。学生把自己的心愿和云雀的心愿相比较,感到惭愧,因为云雀的心愿是它们的生存渴求,而这一切都是人类造成的,应该好好反思。
给学生足够的自我研读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聚焦核心要点进行深入探知的基础上,获得更多不一样的发现。运用预设话题,多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导思,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更多独特的认知。发现多样化问题,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深入探知交流和认真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真切认知,满足其多样化发展需要。
二、找出美句,深入钻研细琢
“咬”和“嚼”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灵感和思想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定会各有滋味。找出美句,请学生细嚼慢咽,不仅能体味其中的妙处与精髓,更能使得学生在深有感触的基础上产生顿悟。
圈画美句深入揣摩,定会听出“弦外之音”,如在《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可请学生运用自读的形式,主动从语篇中圈画出相应的语句,让他们如同品茶一般进行细细体味。很多学生结合各自挑选的语句进行了深入钻研。有的同学找出了“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这段话,并做了批注:林肯先生通过感激,回击议员对自己的侮辱,体现了其敏锐的思维和高超的艺术,以赞美父亲来向世人告知,鞋匠的儿子也有可能成为总统,关键是自身的能力素养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笔记的形式圈画美句,能使得他们的认知感悟更加深刻,让学生在充分施展自身潜能和才华的过程中获得深度感知。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让他们从词组表达、语句运用、潜台词内涵等方面去深入解读,定能使得课文更有吸引力。
三、对话作者,聆听创作心声
跳出课文解读的模式化,给学生更多自我构思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交流心声,定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引导学生放下自我,主动带着好奇与作者进行对话,定能使得他们的认知更有深刻意义。
学生对话作者的过程就是其感悟体验更加深入的过程,如,在学习课文《二泉映月》时,除了从相应的文字解读中发现相关内容外,不妨请学生主动与作者进行对话,了解作者写作课文的初衷。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多同学带着自己的疑问与作者进行“心对心”的碰撞交流,使得他们的感知更加深刻。有的同学说,通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作者对民间艺人的关注并延伸到对以阿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作者向世人发出的呼吁,旨在告诉我们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多了解他们的贫苦,文章因此更能唤起我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引导学生对话作者,多从“入境者”的角度分析研判,能使得学生的认知思考更有广度,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多揣摩作者的表达风格、修辞手法运用等,在主动深入借鉴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使得学生在聚焦中心要点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认知,更能体验课文的原汁原味。
综上所述,不放松课文的每一处细节,多给学生相应的空间和时间,能使得他们在不断反复比较中,获得更多的丰富认知。多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出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知,能使得他们在有效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真切的感知和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