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中“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现象探源

2018-11-09 01:16蒋燕记
陕西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英山宗谱蒋氏

文/蒋燕记

本文通过查阅《英山县志》《蒋萧宗谱》和其它珍贵史料,发现了不少关于“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记载,并就此现象加以探索解析,希冀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和理解这种文化现象提供帮助

2018年清明节,我和燕平兄弟相约,前往祖根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为蒋氏迁潜始祖发显公做清明。这天,云淡风轻,春意盎然。来自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等地的蒋氏宗亲近300人云集于此,参加了清明节祭祀活动。上午10时许,仪式如期举行,场面隆重壮观。祭祀礼毕,已是中午时分,午饭席间闲聊,我问同桌一位宗亲的名号,他说:“姓萧名燕勇。”我觉得好奇,姓萧!排行居然和自己“燕”字辈相同?萧姓“燕”辈与蒋姓“燕”辈有联系吗?于是问他:“你姓萧!为何来祭奠我们蒋姓祖先?”他说:“我们英山萧氏自古以来一直秉承‘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传统,在我们那里蒋萧本是一家人。”我进一步问他缘由,他说:“‘生承萧姓,死归蒋宗’在《蒋萧宗谱》上有记载,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过宗谱,了解的只是长辈对子孙的口口相传,具体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这样,我也说不清楚。”鉴于此,我也不好再多问他什么。

回来后,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蒋氏宗亲和网友们的帮助下,查阅了《英山县志》《蒋萧宗谱》和其它珍贵史料,发现了不少关于“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记载。本文试图就此现象加以探索解析,希冀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和理解此种文化现象提供帮助。

一、“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现象及传说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位于大别山南麓,与皖西的金寨、霍山接壤,境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该镇星光村东河萧氏家族中的一支,有一个颇为独特的风俗,即此宗族的萧姓男子去世后,其墓碑上所将刻写的姓氏,不再是其生前所使用的“萧”姓,而是看起来与其生活毫无相干的“蒋”姓。

“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传说,我早在1999年9月十修商南《蒋氏宗谱》时就有所闻,但是,他们之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联系,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与蒋姓有什么联系,我知之甚少。近期,我联系到英山一位叫萧放的朋友,他为我详细地讲述了他们自己家族的一段故事。他说:“我们家族以萧为姓,但我们亡故的先人,都称蒋公、蒋母,‘生萧死蒋’是我们家族的宗规和传统。小时候,见到祖父等先人墓碑上写有‘蒋公某某之墓’,觉得有点奇怪,于是长辈就跟我们讲述家族的故事。这还得从一位蒋姓教书先生说起,这位教书先生是外乡人,他被英山当地一位家产饶裕的萧氏招赘为婿,继承了萧姓。这位教书先生,就是蒋省一,他自潜山(现岳西县)而来,执教于英山东河,为当地员外萧维高爱重。萧氏原有一子,少殇,其未婚童养媳侯氏被萧氏收为养女,萧氏为了延续香火,招蒋省一上门为婿。省一公生子子才,自子才开始继承萧姓,是为英山东河萧姓之祖。蒋省一虽然让儿子继承了萧姓,但是,他为了不忘蒋宗,规定子才后裔“生承萧姓,死归蒋宗”,这样,他才能“庶几恩义两全,根源不没云”。蒋省一死后葬于潜山蕨萁坪二龙戏珠地,与生父母同茔共碑,辛乙向;侯妣殁,葬本乡朱家山万栗园灵鼠投仓形,甲庚向;蒋子才夫妇死后合葬于英山东河上大屋土台后(有碑),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坐西北朝东南,大园头,灰麻岩石质。碑高1.6米,碑宽0.95米,碑厚0.15米,封土堆高1米。碑中间阴刻:“主簿五世祖考蒋公子才,始妣蒋母徐老孺人之墓”,碑右侧阴刻:“大清同治元年庚午仲冬月”,碑左侧阴刻“合族重修”。从碑文可以看出,在生为“萧”姓的萧子才及其夫人,墓碑上所刻却为“蒋公”及“蒋母”。如果从萧子才算始祖起,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二、“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现象解析

英山县草盘地镇萧氏“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现象,传说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人文故事?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带着这些深层次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着重解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社会背景。按照宋代国家法律和当时的宗法观念,萧氏夫妇纳蒋省一为赘婿,并将其倚为嗣子(外姓承祧)是与宗法制度相悖的。但是,蒋省一能成功入赘,又较为自由地回归蒋宗,并使其子孙不再祭祀萧氏祖先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蒋萧两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人文背景和家族的凝聚力均呈现出“蒋强萧弱”的情况。这一点,从九修《蒋萧宗谱》可以得到印证:蒋氏迁潜始祖蒋发显是南宋名宦,在潜山已历五世,人丁兴旺,亦成

巨族。而萧氏与蒋氏则不同,“萧维高迁英以后,未与任何宗支联合,他是该族迁徙到英山的唯一宗支,家庭远离本宗,势单力薄。”一方面他们较少受到宗法制度的制约,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这是萧维高夫妇顺利接纳蒋省一,并视其为嗣子,及后来蒋省一又回归蒋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蒋省一的嗣子身份,可能不易得到其他萧氏族人的认同,他在萧家所能支配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作为萧氏夫妇在英山势单力薄,也希望利用蒋氏姻亲关系,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蒋省一回潜山寻求族人的支持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上,萧氏通过与蒋氏建立联宗关系,使其逐渐在地方事务中取得了威望。萧子才很快取得的成就。《蒋萧宗谱》记述可为旁证:“省长子,子才,字荣甫,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承萧姓,为鄂英蒋萧派始祖。维时红巾作乱,公率乡众扎天马寨,保障一方,输粮济国,受主薄冠带。”

第二,“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性质。笔者认为,蒋省一承担着继绝的职责,既是赘婿又是嗣子。从《蒋萧宗谱》对蒋省一的记述可以看出:“继嗣子,省一,妣侯氏,公入赘萧门后,生子二:子才、子贵。公席萧业,因萧公承继无人,公不忍没其姓氏,命子孙生承萧姓,殁归蒋宗,凡祭祀、茔墓、碑志,仍书蒋氏。此公恩义两全之深意,即本支承萧姓之由来。”从《由蒋入萧记》(以下称记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蒋省一登门之日,二老悲喜交集,首告以子丧媳留之苦衷,且曰:“为他人婿则呼为半子,为我家婿,则倚为宗子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蒋省一虽然入赘萧家为嗣子,但其不忍没其蒋姓,不想疏远与父母兄弟的血缘关系以及利益关系,故命子孙“生承萧姓,死归蒋宗”并立下宗规“凡祭祀、茔墓、碑志,仍书蒋氏。”

第三,“生承萧姓,死归蒋宗”是处于两难抉择。蒋省一是来自潜山的一位教书先生,其人品很好,被当地富户萧家看中,选为赘婿。而女方并不是萧氏之生女,而是其为已故独子早已选定的童养媳,虽未过门,但已有媳妇之名。因此,蒋省一的婚姻形式既不是以嗣子的身份迎娶“童养媳”,也不是以赘婿的身份上门招亲。这种尴尬的身份使他摇摆不定。他入赘萧家是因为婚姻,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赘婿并非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他一定遭遇了不少的阻力,内心一定是矛盾的,所以,最终作出“生承萧姓,死归蒋宗”这样一个折中的决定,以弥补他自己矛盾和愧疚的心理。按照民间习俗,嗣子和女婿身份不同,决定其在萧家的地位,及其所享有财富的使用权和继承权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从蒋省一本身的角度来看,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叫他放弃身世显赫蒋宗身份,而去给一个外姓人家当嗣子!心里一定很憋屈。但是,他知道只有以嗣子的身份才能取得萧氏财富更多的支配权。从《记文》看,确是由于萧氏夫妇以及侯氏的坚持,蒋省一才作出“两难”的选择。试想,如若侯氏没有对于家庭的一定控制权,蒋省一很可能逃避其作为“嗣子”在名誉上承祧萧氏的义务。

第四,“生承萧姓,死归蒋宗”是蒋萧两家利益需求的产物。换一句话说,他们构建“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伦理架构,是他们站在各自立场上的“各取所需”,是双方“讨价还价”后,都能勉强接受的起码条件。在宋代,《宋刑统》中未提及赘婿的社会地位与权利,而嗣子却有。因此,生活在南宋中晚期的蒋省一如果以赘婿的身份,可算是弱势群体,其家庭及社会地位是缺乏保障的。从《记文》看,萧氏“家资甚巨”,萧氏夫妇已将蒋省一倚为嗣子,他们关系应该比较和谐,萧氏夫妇希望蒋省一承担萧氏继绝的责任,成为萧氏的异姓嗣子;蒋省一也希望有一个名誉上的“嗣子”身份,以便合情合理地继承萧氏产业。宋代的入赘制度并未强制赘婿改姓,但是,作为嗣子则需要改姓。从九修《蒋萧宗谱》所载的世系可以看出,蒋省一更名为萧一省,并在萧氏二老去世后,实事上继承了萧氏的户籍,在名誉上承担起了萧氏继绝的责任,同时享有了萧氏夫妇财产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这样,更有利于巩固他在萧家的地位。

第五,“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祭祀问题。按照《蒋萧宗谱》记载,蒋省一去世后并未在英山与其妻侯氏合葬,而是回归潜山与其父母同葬。这样一来,以后英山萧姓裔孙祭祖,必须前往潜山进行,在客观上造成事实。光绪年间,萧序伦中了举人以后,前往潜山祭祖,充分证明历代萧氏子孙祭奠的并非是英山的萧氏祖先,而是要到潜山祭祀蒋氏祖先。在封建宗法制度中,允许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在民间也有“一子两祧”的习俗,按照这些封建宗法制度和民间习俗,承祧或兼祧的后世子孙,均应祭祀被承继户主的祖先,或者祭祀双方的祖先,只有这样,才所谓“礼以义起也。”也就是说,不管是依嗣子或是赘婿的身份,只要你继承了萧氏的姓氏,其膝下儿女亦当从萧姓,并相传下去,并不是将被继承的户主在祭祀的仪式上抹掉。反观蒋省一虽承萧姓,却无祭奠萧氏祖先的习俗。正如《记文》所述,“欲寻候妣翁之墓,而登高凭吊,并不知何处荒烟蔓草中,有一抔黄土也!”从这段文字来看,萧一省之前的萧氏先祖没有得到子孙的祭祀,就连萧一省的妻子侯氏也并未被后代子孙所祭奠。萧氏族人去世后,便不再与“萧”氏有任何联系,萧氏从仪式上便完全被涂抹,变成了文化祭祀仪式上的“绝户”。从这一意义上,蒋省一的做法并未做到“恩义两全”。

第六,“生承萧姓,死归蒋宗”得以传承至今,是由对先祖的认同感所决定的。作为萧氏继嗣子蒋省一,为何在当时宗法观念逐渐兴盛和强势的地区,不顾宗法之约束,一意为之呢?笔者认为,这与蒋萧两个家族的凝聚力和对先祖的认同感有很大关系。蒋省一出自望族,祖上出了多少王侯将相、忠臣烈士、隐士高贤,造就了无数彪炳青史的典故佳话,自始祖以降,世经人纬,真实可考,更何况潜山蒋氏,自发显公(字子礼,名必举,别号芾,南宋辛未(1151)年进士,文武兼全,拜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吏部侍郎)始,已繁盛五世,人丁兴旺,已成巨族;而萧氏自得姓以来,代远年湮,世系纷繁,难理瓜藤,正如《记文》所述的那样:“惟萧氏源源,杳不可溯。”两者相比,具有天壤之别,孰轻孰重,清晰了然。如果蒋省一继承了萧氏宗祧,他就失去了作为蒋氏子孙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他立下宗规:“凡祭祀、茔墓、碑志,仍书蒋氏”,让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得以延续。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2)《蒋氏宗谱》记载:“怀宁、潜山、英山三地蒋萧合谱,统一字派,自十九世(如派)起皆从新派(蒋氏为:……嘉高明如宗序锡章……;萧氏为:……大方正如宗序锡章……)。这样三地后人虽有蒋萧两姓之分,但宗谱、源流、字派相同,他们共同传承着蒋氏的宗功祖德,共同分享着祖上的辉煌与荣耀。”直到今天,不管你承认与否,人们的行为和追求都是受这种认同感所驱使。每一个先人都希望后世子孙“增光耀祖”,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后世子孙也希望通过“耀祖”来为自己“增光”。这种感觉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他总是希望通过与相关事物对象的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身世与众不同。“生承萧姓,死归蒋宗”的伦理架构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除了当年蒋萧双方约定之外,更大的成分是源于后世子孙对蒋氏先祖的认同感和作为蒋氏子孙的自豪感。

猜你喜欢
英山宗谱蒋氏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再游英山桃花溪
英山茶园
清女诗人庄盘珠外家蒋氏家族考
英山云雾 高山名品
对英山茶文化资源的整理
鲜明的对比 逐层的揭露
《捕蛇者说》中的“异”字辨析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