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凤柱
老年急性胆囊炎主要由饮食不健康、无规律,胆囊结石,过劳等多种因素引起,现阶段主要通过手术方式治疗[1]。由于老年患者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手术耐受性差,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依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现已经成为胆囊切除术中的主要治疗方式[3]。本次研究分析腹腔镜切除术在该疾病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胆囊炎需进行切除术的患者97例,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64~85岁,平均(73.48±4.12)岁,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高血压15例;观察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62~87岁,平均(72.53±4.38)岁,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高血压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检查,记录患者胆囊炎各项指标,术前禁食。经各科室会诊所有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血糖控制在6~10 mmol/L,维持3~5 d,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开腹治疗,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右肋下缘开口,首先进行腹腔脏器探查,依次分离胆囊粘连、胆囊管解剖以及近端结扎等操作。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首先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倾斜15°左右。常规四孔法,从脐带穿刺插入气腹针,建立合适腹压(12~14 mmHg),脐下1 cm位置作切口,穿入1 cm Trocar,置30°腹腔镜检查腹腔,分析胆囊炎程度和周围粘连情况。穿刺过程中注意规避炎症和腹腔粘连组织。条索状粘连采用电刀电凝,超声刀在贴紧肝床或胆囊壁的位置切断;有包裹粘连和片状粘连可进行撕脱,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轻柔避免出现创伤面出血。漏出胆囊底同时提起,对胆囊张力过大壁厚加持困难时,用鼠齿钳夹持,保证充分暴露胆囊三角。解剖胆囊三角时从颈部入手,打开三角区右侧浆膜之后转入胆囊颈打开外侧浆膜,漏出胆囊后三角和前三角,逐步向游离胆囊管操作。分辨好胆囊管、壶腹,胆总管和肝总管的关系,胆囊动脉聚合物夹好切断也可进行电凝切断,对胆囊总管和胆囊管交接位聚合物夹闭,对胆囊壶腹位置采用夹闭同时切断胆囊管,切除电凝胆囊床,保持术野,分析解剖关系,保证无胆漏和出血,置入引流管进行手术。
1.3 观察标准 治愈:术后临床症状消失且无并发症;显效: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发症较少;有效: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存在并发症;无效:术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肠胃恢复正常时间和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95%和对照组总有效率9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肠胃恢复正常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8 68.25±11.24 98.01±18.16 4.69±1.51 12.68±2.14观察组 49 42.26±12.49 63.24±16.57 3.12±1.29 7.24±2.12 t值 10.765 9.854 5.510 12.57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s) 单位: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7.24±1.42 5.21±1.27观察组 49 7.34±1.43 4.17±1.34 t值 0.346 3.922 P值 0.365 0.000
急性胆囊炎主要以胆囊局部水肿和炎症以及出血为主要病症,发病急、发展快,常造成胆囊周围组织粘连[5]。其中胆囊结石为急性胆囊炎的重要发病原因,胆囊切除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式。
有多项研究认为,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症状不典型,身体和脏器出现衰退,白细胞增加较少,对炎症所造成的发热反应也较迟缓[6-8]。通常老年患者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也使得治疗难度持续提升。传统治疗中采用开腹切除胆囊,多因腹腔镜治疗中会因为视野问题转为开腹切除,但现阶段腹腔镜技术却得到显著提升,并不会出现视野问题[9]。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7.95%和对照组总有效率95.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因此,两种治疗方式,都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式。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肠胃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腹腔镜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开腹手术的重要替代方式,可减少患者痛苦,有助于患者在较短时间之内得到快速恢复。
手术中需要注意,术前为患者做好防范措施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在胆囊周围粘连各种组织,分离困难,稍有失误便可能出现血管、脏器受伤[10]。因此术中一定要认真分辨胆囊管和胆囊血管,紧紧贴近胆囊,对周围出现组织粘连疏松的可采用分离钳进行分离,密集度较高时可采用电钩分离。同时手术中胆囊动脉经常会出现变异,因此,要注意操作,对胆囊床渗血较多位置采用温盐水压迫止血。术中对慢性复发患者常会出现胆囊三角严重粘连,造成血管和胆管无法分离,此时要果断转为开腹手术,防止出现严重损伤。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时,有痛苦少和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等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