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霞 韩冷 王向杰
文化休克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到另一种陌生的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精神紧张综合征[1],而不是指临床上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2]。海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军人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我军的建设质量[3]。海勤疗养员由海上转至陆地,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现象,为帮助疗养员及早适应新环境,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本研究对发生文化休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疗养的560名海勤疗养员,均为男性,年龄21~46岁,其中21~<34岁356人,34~46岁204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下332人,大专及以上228人;工作年限:≤10年385人,>10年175人;入伍前居住地:城市263人,农村297人。
1.2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海勤疗养员自身特点,并请资深专家审定修改,自制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海勤疗养员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入伍前居住地及文化休克类型等,采用不记名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中文化休克类型审阅标准参照:文化休克阳性诊断依据[1,4-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海勤疗养员文化休克阳性结果(表1) 结果显示,560名海勤疗养员中,有285名呈阳性特征,占50.89%。发生文化休克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76 6,P>0.05),文化程度及工作年限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7.361 1、8.762 4,P<0.01),居住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5.822 7,P<0.05)。
2.2 海勤疗养员文化休克阳性类型(表2) 结果显示,285名文化休克阳性者,情绪障碍型202人,占70.88%,身体不适型133人,占46.67%,学习能力下降型75人,占26.32%,社交退缩型117人,占41.05%。
表1 海勤疗养员文化休克阳性结果
表2 海勤疗养员文化休克阳性类型(n=285)
文化休克在失去了原有社会生活和交流中非常熟悉的情景后开始出现,表现的症状是由于对新的文化环境不适应所引发的情趣紊乱[6]。Ward等[7]认为文化休克要接触情感、行为、认知三个要素。文化休克是人们在情绪、智力、行为、生理上的多重性、积累性、互动性的压力反应所形成的一种症状。文化休克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8-9]。
本调查显示,入伍前居住地在农村者比在城市者更容易发生文化休克。因居住在农村者从小受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参与社会活动较少,交际圈相对局限,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遇到挫折不能够从容应对,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10]。低学历者由于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宽,接受新事物较慢,更容易发生文化休克。发生文化休克也与工作年限有一定关系,工作时间较短者,处事能力较低,沟通技巧欠缺,人际关系较单一,故更容易发生文化休克。另外,海勤人员担负着特殊军事作业,任务重、压力大,精神状态由工作时的高度紧张到疗养期间的轻松愉悦,活动范围也由海上转至陆地,加之大部分人初次疗养,对疗养没有明确的概念,而天津自然景观较少,疗养期间多为参观人文景观,这极易发生文化休克。
针对海勤疗养员发生文化休克的情况,我院也制定了一定的干预措施。①本调查中显示,发生情绪障碍型休克者居多,故当疗养员报到时,主任及护士长带领所有工作人员列队迎接,从心理上消除疗养员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感受到温暖及被关爱。②专业的景观讲解:不管是院内讲解还是景观治疗,都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带队讲解,使疗养员更快、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环境、适应疗养生活。③丰富疗期生活:以工休同乐会、分享时刻、拓展训练等形式,使疗养员共同参加活动,加强疗养员之间及疗养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尽快消除彼此陌生感、孤独感,缓解及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④心理治疗:充分利用院内心理科,对于文化休克程度严重者,及时介入心理干预,与心理医生进行有效沟通,使医生能了解其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及进展,帮助其渡过文化休克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海勤疗养员发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其疗养员生活质量。但本调查实施时间短、研究对象较少,还不够规范、全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干预措施也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