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策略

2018-11-07 04:53石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非连续性文本

石磊

【摘要】近年来非连续性类文本(一组)阅读材料在中考语文试题中连续出现,学生们对这类型的试题接触得不多,导致他们面对试题显得束手无策。要提高学生们对非连续性类文本阅读的能力,就要切实提高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事物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本文将以近两年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真题为例,分析在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问题阅读 中考试题 逻辑分析能力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农村初中现代文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6A00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88-01

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策略就是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的能力,即逻辑分析能力。下面我以近两年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真题为例,分析在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培养学生多维视角下认识事物的习惯。

我们知道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常常出现以偏概全,导致所得结论不严密、不全面。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的生存环境中,作为21世纪未来的主人,初中生更应该培养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能力。

如在2016年贵州省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中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几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就是要通过对不同体裁、形式的阅读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大数据”,并对涉及“大数据”的若干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如该材料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反诈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材料一中准确提取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大数据的几个特点即存储容量特别大;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资源实时,更新快。需要从材料二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为:“数据铁笼”技术可以运用到反诈骗项目,让诈骗者远处遁形。从材料三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是:大数据有利于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预报。在多维视角下对“大数据”进行了解、分析后尽而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利用大数据汇总信息,研发反诈骗预警引擎,做好事前预防;对诈骗号码、行骗者争先帐号、钓鱼网址进行标记,提醒民众;对行骗者进行追踪打击。

非线性文本“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以及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传授有关逻辑思维的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据调查,初中三年各阶段,学生在各类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均衡性。如在归纳推理能力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超半数会合理运用了;而在演绎推理能力方面,一般在初中第三个年頭才有超半数的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那么,教师在非线性文本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阅读”才能有效传授思维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呢?下面以2017年贵州省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中以“科普”为主题的几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为例,探讨一下如何通过非线性文本“问题阅读”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该材料第二个问题是:“分析材料三,归纳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如何分析材料呢?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策略:提取关键字,材料三只给了一个图表,其中可以捕捉的信息非常少,但其中有几个关键词“科普方式”、“传统科普方式”、“公民参与率”、“公民的科学素质”。通过分析,运用丰富的语言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相关的结论。如有的学生归纳出这样三条结论:科普方式有了新的变化,ppp模式+互联网模式已经参与科普;传统科普方式的占有率下降,人们逐渐通过新的方式接受科普;公民参与科普比例迅速提升。通过“问题阅读”教师可以多次训练学生提取关键字的能力,并运用丰富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和发生的事件,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中运用想象力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也可以通过培养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提高他们逻辑分析的速度和准确程度。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人们袭来,社会信息化程度将越来越超越人们的想象,随之而来的大量的信息碎片也越来越成为了我们阅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已经成为生活在信息化社会时代的骄子们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便是非连续性文本“问题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重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潘红.《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15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非连续性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