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鹏博
指导教师 王利荣
“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2018年2月12日,在七彩眼河洛研学坊的老师带领下,洛阳理工附中地理社团的学生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探究龙门石窟地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在潜溪寺、珍珠泉、奉先寺等五个研学地点进行了研学探究。通过利用风速仪测量伊河谷地的风向与风速,利用PH试纸和温度计测量珍珠泉和伊河的酸碱度和水温,利用白醋作为试剂测出龙门石窟岩石成分,思考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与深深的思考。奉先寺的岁月变迁引起了我们最深刻的思考。
奉先寺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卢舍那大佛双目宁静含蓄,嘴角内陷,略作微笑,在冬季正午的阳光普照下,别有一番韵味。正当我们为此般盛景流连之际却发现:奉先寺南北两侧石窟风化程度有明显不同,南侧岩壁石窟风化严重,人工修补痕迹明显(图1),北侧岩壁石窟造像保存完好(图2)。
图1 南侧岩壁石窟
图2 北侧岩壁石窟
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奉先寺中除卢舍那大佛外,旁边还有南北两列佛像。北侧的佛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却仍旧挺拔肃立,衣服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而南侧的佛像却截然相反,已被侵蚀得只留残韵了。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佛像,却有如此大的不同?老师提示我们按照影响风化的因素进行思考,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风化就是由风引起的吗?哪些现象属于风化?化学意义上的风化和地理学中的风化又有什么不同?在随行的化学老师和地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了解了它们的区别,①化学名词中的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现象,是化学变化。例如,日常生活中纯碱(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的风化与自然岩石的风化不同,化学风化是失去结晶水。②地质学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条件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例如,水的冻融作用(图3)、植物的根劈作用(图4)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等等。
图3 冻融作用
图4 根劈作用
在山穷水尽之时,老师的点拨,让我们豁然开朗。
在五组成员进行四轮抢答和老师们的点评之后,我们终于得到了清晰的答案,①奉先寺南侧为阴坡,日照时间短,冬季气温低,岩石裂隙中的水冻融作用显著,使岩石裂隙不断扩大发生崩解。北侧为阳坡,冬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岩石裂隙中的水蒸发作用显著,物理风化弱。②南侧坡度比较陡,夏季暴雨集中,石灰岩岩性松软,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出现滑坡和崩塌现象。北侧坡度比较缓,水土流失强度小。③南侧岩石位于背阴面,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和藓类植物的生长。植物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分泌出有机酸,使岩石受到侵蚀比北侧更严重。
一个小小的奉先寺,竟蕴含了如此多的地理道理!自然与石窟是一对分不开的对手,自然不断塑造着石窟的底蕴,为石窟添上一件件岁月的衣裳;石窟不断挑战着自然的力量,给自然以不屈的光芒。大自然的雕蚀非但没有使龙门石窟屈服,反而以鬼斧神工的力量铸就了如今的伊阙盛景。细细想来,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世界以苦难于我,我却对世界报之以歌。在苦难面前,我们决不能屈服,只有像卢舍那大佛般笑对世界,才可以最终取得无限的辉煌。我们在这次地理研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次的研学旅行必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
“鬼斧神工铸龙门,天人合一造伊阙”。研学旅行,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