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静杨/浙江省缙云中学(321400)
创造性地理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保持课堂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发挥,共同“创造”课程,从而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地理课堂运行机制。
图1
第一步:预设课堂——体现教师创造性教学理念
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解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一个符合当前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状况的教学活动(表1)。
从表1这一简短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创造性的体现,其教育理念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有什么?”“那地方是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那地方为什么是那样?”“这地方怎样发展才会更好?”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步: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脑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最佳时机。和谐欢快的氛围,饶有兴趣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激发和培养。例如,“洋流”一课的导入是这样安排的: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然后指出沉船位置在纬度并不高的地区,进一步提出沉船原因是遭遇冰山,那么冰山是怎样到达这里的?是洋流吗?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地区有洋流?学生将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在这个思考探究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
第三步:生成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艺术,就是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知性。所谓的生成,是指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目前的思维能力、方式或存在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设计而重新生成的教学过程,具有偶然性、差异性是其主要特点。课堂生成的契机和结果因师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师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厚度而不同。所以,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智慧碰撞的创造性过程。
生成课堂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教师如果能为学生创设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同时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主动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智慧的火花将不断闪现,课堂生成也就变为了现实。
例1:“洋流”教学活动片段
师生一起通过地图寻找并说出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流向;由学生A分析北半球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流向;由学生B分析南半球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流向;由学生C分析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流向;由学生D分析南半球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流向……由学生X归纳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接着继续让学生去探究其他海区的洋流分布特征,并总结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象。这个教学活动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内容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创造性地理课堂因此得以构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四步:反思课堂——提升教师创造性课堂能力
尽管课前教学活动预设对学生在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做了充分的估计和考虑,但课前预设同课堂实践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课后反思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
首先对成功教学环节的反思。一堂课结束后,会发现有些教学环节上处理得比较顺手,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效果,课后及时把这些环节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这几个教学环节效率为什么最高?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突破的?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调动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其次对失误教学环节的反思。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当某个教学环节出现失误时,下课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脱离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基础?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实际课堂教学中是否死扣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针对上述问题与其他任课老师讨论,积极寻找原因。
实践证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反思,可以获取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根据这些体会去寻找实际教学与备课预设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先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经过这样多次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失误之处将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创造性课堂教学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分析可以看出,创造性地理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在创造性地理课堂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发与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能力的体现与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