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Ⅰ卷选择题中研学实践的分析*

2018-11-07 01:08吴孟宇福建省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350700
地理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题组选择题研学

·吴孟宇/福建省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350700)

选择题是高考地理试卷中两大类试题之一,分值接近“半壁江山”。2018年高考Ⅰ卷地理选择题试题情境的时代感、生活性、学术性强;问题设置及解答强调信息处理、实践体验、综合分析、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涉及较广的地理科学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彰显考生价值取向、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利于考查地理学科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

中小学研学实践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采取集体实践、集中食宿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野外考察、野外模拟实验、旅行体验等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它对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提出变革的要求。

一、试题中的“研学实践”

在2018年地理高考Ⅰ卷选择题部分(简称“高考Ⅰ卷”)的4个题组、11个小题中,对地理实践力或有直接、或有间接要求。笔者尝试应用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的“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地理实践力素养部分)”,去对应研学实践的评测内容,并衡量其部分指标(对地理事象的观察、解释、分析、评价,区域的认识、发展构想或建议等)的水平达成度。据统计,选择题中72.7%居“水平3”,18.2%居“水平2”,9.1%居“水平4”。地理实践力可以借助研学实践活动的推进得到提升,需要赋予对应的主题和方式。

题组一:本题组以“中国制造2025”“中国质造”为背景,从超精密加工技术必须具备空气洁净、恒温、恒湿环境条件并采取有效的防振措施开始问题探讨。

表1 题组一与研学实践对应一览表

回忆实践活动体验:地窖、防空洞、地铁线路的环境特征及施工,机床厂、纺织厂、闹市区、铁路和公路周边的噪音及震动感等。

调取背景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生产条件、工业区位因素、世界地震带分布等。

题组二:人口、资源、环境是地理学科永恒的热点话题和高频考点。本题组以“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时代背景,基于对人口和聚落及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了解,通过分析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培育“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等人文精神。

表2 题组二与研学实践对应一览表

回忆实践活动体验:关于城市和农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关于乡村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调取背景知识:“直辖市”不等于“城市”;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的可能原因——区域内城乡就业岗位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外出务工经商者多;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的可能原因——劳动力需求增加,人口出生率剧增,政策性大量人口迁入等。

题组三:历年高考地理学科都重视科学素养的考查。本题组围绕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涉及9个地理术语(概念)、2个地理规律和一系列地理过程,重在考查地图阅读、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及地理观察、比较、分类、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科学方法。

表3 题组三与研学实践对应一览表

回忆实践活动体验:关于河谷地貌的野外考察、河流堆积地貌和地壳运动的模拟实验等。

调取背景知识:地理概念和术语(单侧断面、平坦面、河漫滩,阶地、砾石、砾径、基岩、洪水期、流速、地壳运动、持续性升降、间歇性升降);地理规律(河水流速越大,搬运的物体越重;地壳运动影响地表形态等)。

题组四:本题组以我国交通建设巨大成就为背景,从乘车、旅游入手,考查地理观察、地理事象因果关系分析、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觉察等能力,践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课程理念。

回忆实践活动体验:公路标识牌识别、宿舍或教室太阳光照变化观察、旗杆影子朝向和长短变化观测、山区和平原公路比较调查、山区公路行车体验等。

调取背景知识:贵州高原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海拔高差巨大(翻山越岭),坡陡行车减速;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北半球夏季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

二、答题呼唤“研学体验”

高考Ⅰ卷选择题中干扰项多,完成“临门一脚”在“根植试题情境”的前提下,需要“找准切入点”,需要“快刀斩乱麻”,重在“平时积淀”,强调迁移运用。主要路径:一是基于平时课堂的应用与迁移,即从平时课堂教学和习题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方法中提取并迁移;二是基于课外的应用与迁移,即从日常生活和研学实践所经历的实践感悟、所养成的行动能力中提取并迁移。

新课标在“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实践力)”中指出: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教育家罗杰斯主张: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自发的经验学习”。教学及其评价都凸显体验的重要性,地理高考答题强调“从体验中来”。例如,解答第6~8题时,必须建立在对自然地理景象“河谷地貌”“河水流速越大,搬运的物体越重”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还原该区域的地质历史:上游落差较大、洪水期水量大等原因,促成“搬运砾石”;流速减小,导致砾石沉积,促成“形成平坦面—砾石河漫滩”;地壳上升,促成“变为阶地—高于洪水期河面”;地壳间歇性上升,促成“依次形成阶地T3、T2、T1,河漫滩 T0”。

三、教学拥抱“研学实践”

地理研学实践活动以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工具和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的使用为基础,以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情境为平台,以地理学科特质为根本,以发现和探索问题为中心,以行动能力和行动意识提升为目的,以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为行动准则,注重团队合作,自然与人文并重,体验与感悟并重,学习与运用并重,强调求真求实。内容以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信息收集与处理、区域规划制定等为主,主要包括旅行体验、校外调查和观测、野外考察和模拟实验等方式。目前,我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由“试点阶段”走向“全面铺开阶段”,在中学地理教育凸显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背景下,必须发挥研学实践的优势,以下三项工作应先行。

一是瞄准学科能力“薄弱点”。笔者对高三和八年级学生专题调研的统计表明:现实感薄弱(生活生产常识少)、综合分析能力薄弱、阅读与思维体验联系薄弱等,“三薄弱”位居“影响地理考试答题制约因素”的前三位。因此,走出校门去实践、现实之中探问题、体验之中得感悟成为“必修”。

二是挖掘适切性强的研学课程资源。研究课标和教材,寻找地理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的“结合点”,确定研学主题和方式。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精选研学基地,自行规划研学线路,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在组织学生研学的基础上,收集、提炼研学实践活动成果,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试题情境创设中,实现“从体验中来”“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

三是规范研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目前,地理教师成为中学研学实践活动的参谋者、策划者和主要组织者,务必精读相关政策和理论,关注国内外研学实践动态,带头研究活动指导策略和管理机制,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及时推介相关成果。

猜你喜欢
题组选择题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研学之旅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