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 要:关于《渡汉江》一诗的作者历来有宋之問、李频二家之说,文章旨在对该诗作者进行详实的考订。具体从宋之问、李频二人的生平仕宦方面进行论述,并以同一时期二人的其他相关诗作为佐证,通过综合考量确认此诗的作者当是宋之问而非李频。
关键词:《渡汉江》;宋之问;李频
“岭外音书断(绝),经冬(年)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这首五言诗,其作者究竟是宋之问还是李频,历来颇有纷争。自唐以来,历代皆选编了大量的唐人诗集或诗文评,但对此诗的作者仍莫衷一是,主二家之说皆有之。现在随着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主宋之说已渐成过江之势,但笔者发现,尽管这种默认已普遍存在却没有相关文章对此进行细致翔实的论证。本文乃是以此为出发点,收集相关资料并加阐释以为其佐证。
查唐以来历代所编选的唐人诗集和诗文评可以发现《渡汉江》一诗出现在多部集子之中,不仅在二人的诗集即《宋之问集》《棃岳诗集》中互见,且在《全唐诗》及《全唐诗录》中亦互见。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一般认为越是接近作者时代的资料越具有可靠性,但二人诗集原版皆已不传,今所见或为后人辑佚,或为借他版重新付锓,但唐释皎然在《诗式》中将此诗归在宋之问名下可为一证。考李频乃晚唐人,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认为其生卒年为818—876[1]410,据贾晋华《皎然年谱》考证,皎然的生卒年约为720—793[2]143,由此可见李频的生平活动远在皎然之后,故此诗乃宋之问所作当为可信,然单凭此据不可为终论,故而于其作者当增加例证,再作考量。
《渡汉江》一诗见于众集之中,具体状况简列于下:
主宋说
《宋之问集》卷下;唐释皎然《诗式》卷四;宋陈应行《吟窗杂录》卷十;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二十四初唐十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三十八五言绝句一;明陆时雍《唐诗镜》初唐卷五;明王良臣《诗评密谛》卷二;明郑仲夔《玉麈新谭》隽区卷二诗隽;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三初唐三;清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五;清曹寅《全唐诗》卷五十三;清徐倬《全唐诗录》卷六。
主李说
《棃岳诗集》;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卷第十六;清李锳《诗法易简录》卷十三五言绝句附六言绝句;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卷二五言二;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清曹寅《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九;清徐倬《全唐诗录》卷八十九。
由此可知主宋之说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出现一诗而互见的现象虽系编选者考订不详,但亦可作存疑之处,故而拙文欲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考二人之生平仕宦
《渡汉江》之“汉江”即“汉水”,此诗乃宋之问自岭南逃还,北过汉水时所作。宋之问,字延清,《旧唐书》载宋之问曾谄事于张易之、张昌宗,“及易之等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逃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
[3]5025《新唐书》亦载“及败,贬泷州,朝隐崖州,并参军事。之问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
[4]5750查《元和郡县图志》及《太平寰宇记》可知泷州属岭南道[5]1089,与诗“岭外音书断(绝)”之“岭外”正合。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罗定县志》亦载宋之问贬于岭南之时的诗作二首,题曰《过蛮峒》《入泷州江》,可见宋之问确曾到过岭南。
《新唐书》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4]5794,寿昌今属浙江省建德市,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者若从岭南归寿昌无需渡汉江,且寿昌距汉江千里之遥,何来“近乡”之说,再者《新唐书》亦未曾记载李频有过仕宦岭南或被贬岭南的经历。除此之外辛文房之《唐才子传》,计有功之《唐诗纪事》皆只言宋曾贬岭南而不言李有此经历,可见将《渡汉江》一诗归于李频名下者确系考证不够精详。
《渡汉江》一诗格调低沉,情绪哀婉,所谓“近乡情更怯”一般认为是以反常之笔写情深意切,然细作思量,不难发现亦有他解。作者自贬所逃归,心有忌惮,故而其家愈近,其心愈忧,以致生出“情怯”“不敢问”之感。而考李频仕宦却发现其自大中八年(854)擢进士第之后,先后历任祕书郎、南陵主簿、武功令、侍御史、都官员外郎、建州刺史,其官运顺畅,当无理由作此哀怨之调。
二、考宋之问之同时期作品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同一时期所作贬谪诗断非《渡汉江》一首,考察这些存世诗作亦可佐证拙文。
“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6]420(《留别之望舍弟》),日南,即日南县,《元和郡县图志》及《天平寰宇记》皆载此地属岭南,这里以此喻岭南极远之地。“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南溟,即南海,泷州在今广东罗定县南,近南海。“仲春辞国门,畏途横万里……问余何奇剥,迁窜极炎鄙……百越去魂断,九疑望心死……悠悠南溟远,采掇长已矣”(《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此诗有辞国之畏、有心灰意冷、有自叹命途多舛、有忧患南国之远,其遭贬之痛苦心情可知矣。“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度大庾岭北驿》),“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度大庾岭》),“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早发大庾岭》),这三首诗皆是作者南迁之时过大庾岭所作,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辞国之恨、希冀归来、还报圣恩之情,其遭贬之心境亦可见一斑。同时还有“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表达的亦是渴望北归之情。以上所引诗句皆是神龙元年(705)宋之问遭贬之后南迁途中的心路历程,宋之问《为东都僧等请留驾表》作于神龙二年(706)十月,据此可知其自泷州北归当在此年秋季或稍前一些,由此便与《渡汉江》诗中“经冬(年)复历春”一句正相吻合,故而可知此诗为宋之问所作无疑。
另外查《罗定县志》亦载宋之问诗二首,可知其确曾贬谪泷州,其《过蛮峒》诗曰“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7]779,“越岭”“荒外”之言亦与前文所引之诗的主旨不谋而合。《入泷州江》诗曰“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7]779,“文身”“凿齿”亦皆喻指当时南方蛮夷之地,此诗全文以忧郁的笔调写出了作者由北谪南一路所见的蛮荒景象,悲叹了自己从繁华场中贬到僻远之所的苦痛心情,但仍不忘以“厚恩常愿答”来抒发盼望再返帝都、再作悻臣的想法。
不独贬谪期间有诗,宋之问在北归之时也有诗作记录当时情境。《初承恩旨言放归舟》诗曰“一朝承凱泽,万里别荒陬。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泪迎今日喜,梦换昨宵愁。自向归魂说,炎荒不可留。”
[6]438这首诗的格调激扬欢快,与前文所引之诗迥然不同,不难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此诗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南迁确有其事,必有南迁之事方能有此诗。此外《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诗云“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同是北归途中作,意同此理,兹不赘述。
结语
综上可知:宋之问迁谪岭南之事属实,而李频仕宦岭南则子虚乌有,此为其一;一人贬于一地仅存诗一首,这种可能性实属微乎其微,而反观宋之问则不然,其不论遭贬之时,还是北归之时皆有诗作记录此事,此为其二。故拙文以为《棃岳诗集》《万首唐人绝句诗》《全唐诗》等虽将《渡汉江》一诗载于李频名下,却无其他相关诗文以为佐證,显然系编选者未做考订或考订不精以致误,此诗当属宋之问所作无疑。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唐诗大系[M].上海:三联书店,1982.410.
[2]贾晋华.皎然年谱[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143.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25.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50.5794.
[5]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89.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3137.
[6]陶敏、易淑瓊.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420.438.
[7]周学仕、马呈图等.罗定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779.
[8]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记,1987.
[9]魏玉侠.晚唐诗人李频生平补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1991,4.
[10]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渡汉江》诗[J].中州学刊,1982,6.
[11]孙吴.李频及其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钟良.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岭南贬谪诗述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